她任命的官员必然是她信得过的人。
长平公主信得过的官员,皇帝……其实就是太后肯定信不过。
拥有最终确认生效权的太后必然会行使否决权。
于是乎,掌握着任命权的公主殿下只能换一个人选,然后再被太后否决掉……
如此一来,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有任命权的公主不停的提名人选,而太后则不停的否决她的人选。
这样的话,事实上长平公主什么都做不了,而拥有最高权限的太后却不具备具体的执行权,同样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说,长平公主大力推行的新税制,她可以制定具体的税务制度,可以任命执行的官吏,看起来好像权利很大。但是太后会同意吗?
若是太后不同意,所有的这些就永远都不会生效,只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扯皮,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做不成!
什么都做不了朝廷,那不是一架空转的机器吗?
这样的朝廷,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殿下顾虑的这种状况确实存在,但这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李吴山说的很严肃:“想必殿下已经知道了,这场兵谏并非是我的本意,如果殿下拒不接受,局面会更坏……”
所谓的兵谏,完全就是学生们的自发行为,而不是李吴山的授意,甚至连李吴山本人都需要为这次事变背书。
若是长平公主不接受这个条件,所谓的更坏局面就一定会出现:到了那个时候,就不再是谁掌握实权的问题,而是大明朝还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了。
“皇权与治权必须分开,除了皇家的尊崇地位之外,我什么都保证不了。”李吴山说道:“殿下不必急着做出决定,可以慢慢思量,最好征求一下永王的意思,他显然比殿下更清楚什么才是大势所趋,我好要去会一会靖南公……”
学生兵一场奔袭战,给了黄得功当头一棒,虽然不至于说真的让黄得功伤筋动骨,也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在李吴山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主动降低身段去找黄得功,其实就是试图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当前的难题。
二十多天之后,随着永王的“姗姗来迟”,大明王朝各方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作为最大的实力派,李吴山的意思就是将皇权与治权切割开来,这是他的原则和底线,别的都好说,只是这一点必须坚持到底。
虽然吃了败仗,但黄得功却极力为太后和皇帝争取利益,当场就拍了桌子,甚至指着李吴山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李吴山倚仗兵马强盛,就动辄以武力威胁朝廷,分明就是乱臣贼子……”
恐怕也就只有黄得功会这么说了,毕竟李吴山的功绩实实在在的摆在这里,若是没有他李吴山的支持,这大明王朝早已灭亡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呢。
如果说李吴山李大帅是乱臣贼子的话,恐怕这大明朝就真的连一个忠臣都没有了。
黄得功效忠的不是这个王朝,而是太后和皇帝本人。
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但李吴山的实力显然比江南朝廷要强大的多……
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争吵之后,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现在的黄得功不仅仅只是一个外戚,其实就是皇帝和太后的代言人。
李吴山想要利用武力废掉朝廷,虽然谁也挡不住他,但毕竟还有这君臣的大义压着他呢。
最终,在永王和长平公主都共同接受的情况下,这两位重要的皇室成员抛出了一个可以让黄得功勉强接受的条件:
太后和万岁可以接受李吴山的条件,可以把治理天下的权利交出来,但却必须保证皇帝的尊崇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旗军必须向皇帝本人效忠。
这里说的大旗军可不仅仅只是当年的那些大旗军,还包括吴山军校和北方的所有武装力量。
也就是说,只有皇帝本人才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
这分明就是让李吴山放弃最要紧的兵权。
朝廷会成立一个“总理事务司”作为治理和决策机构,李吴山可以提名最多三个人加入这个机构。
总共只有七个名额的“总理事务司”其实就是“理务处”的加强版,其中包含两个皇室名额和两个地方名额。
这原本就是李吴山追求的目标,只要真的这么做了,就真的把皇帝变成了一个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