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道光十九年是哪年? > 第11章(第1页)

第11章(第1页)

从12岁起,龚自珍在外祖父段玉裁的亲自教授下,学习《说文解字》,开始了&ldo;以经说字,以字说经&rdo;[14]的古文经学训练。他一面研习八股制艺,以备科举仕进;一面孜孜于目录、校雠、掌故、金石之学。睱时,常吟诗填词,寄情于诗文之间。他的诗,在20岁左右时已渐渐形成奇倔傲岸、负志慷慨的风格。段玉裁评为&ldo;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慨&rdo;,尤其对他的词赞誉颇高,称其&ldo;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银盌盛雪,明月藏鹭,中有异境,此事东涂西抹者多,到此者少也[15]中国的文人,在评说同调者的诗文时,往往有溢美过誉之词,这或许是儒者宽大为仁、明乎中庸的不自觉流露,但若联系到段玉裁自恃甚高、轻易不赞人语的性格和龚自珍诗文的特色,那么,这位老儒的评论,不单是对于外孙的爱怜奖掖,而且是确切地看出了龚自珍诗文中闪烁着耀眼的光点。

28岁那年,龚自珍应恩科会试未能中式,但却有幸从师于礼部主事、著名今文学家刘逢禄。刘逢禄,字申受,江苏常州人,那年44岁,比龚自珍大16岁,正是学问和人生经验成熟的时期。像龚自珍一样,他自小也受到外祖父、清代今文经学开创者庄存与的熏陶。逢禄治经依东汉学者何休所著《春秋公羊解诂》为本,创通条例,贯串群经,被目为常州学派的奠基人。与古文经学派对儒学经典注重训诂、考订不同,复兴的今文经学派注重于阐发儒学经典中的&ldo;微言大义&rdo;。他们认定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致治之道。其微言大义实是万世治国的准则,所谓&ldo;循之则治,违之则乱&rdo;,义正如此。对此,惟有汉代儒者才真正体察孔子维世立教之意,尊信《六经》为治世之学。是故,汉武帝崇尊儒术,罢黜百家,朝廷议礼议政,无不引经为据;公卿士夫无不通一艺以上。自汉以后,其道不彰,以致尊孔子为虚名,视经学为故事,不知孔学真谛之所在。经学因之不明,孔教由此不尊,更有甚者以至于疑经非圣,罪莫大焉[16]所以,清代复兴的今文经学派,以西汉博士的裔孙自居,以能遵循西汉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伏生、董仲舒之家法为准的,以着力阐发《六经》的微言大义、求治国救世之道为己任。今文学家的上述看法、做法,与古文经学家把孔子视为述而不作的祖师,把《六经》看做经过孔子删改整理的古代史料书,把治经的精力放在&ldo;名物训诂&rdo;上致力于考订,大相径庭。由于两派对儒学经典的性质见解不同,治经的方法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形成了门户森严的学术派别。龚自珍从师刘逢禄,就学派的师承说,固属于今文经学的营垒,但因自小受古文经学的熏风,所以,他治经虽主今文,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但不坚守门户而时时杂以古文家说,是一个不纯粹的今文家。[17]学术上的兼容并包、互取所长,不仅使他既免了古文家的繁琐,又不具今文家的狂诞,而且使他规锲六籍,笼罩百家,明达时务,深得儒学&ldo;明道救世&rdo;的真谛。所以,他的文章善于以经经世,以史为鉴,在汪洋恣肆中别具渊懿朴茂的风格,显得深窈简核,犀利凝重,一时成为都门士大夫仰羡追慕的风范。在他周围,团聚了当时京师中一批最优秀的人材,如黄爵滋(树斋)、徐宝善(廉峰)、潘曾莹(星斋)、潘德与(研辅)、汤鹏(海秋)、魏源(默深)等等,多达十四五人。[18]他们中有研究理学的,有研究汉学的,有主张今文经学的,有擅长训诂文字的,但全都不囿家法束缚而以经世为务。共同的目标和宗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在公务之余、闲暇之时,常以文诗会友,谈论政情文艺;或集会于沂水三官庙中花之寺幽径,在欣赏那布满于&ldo;之&rdo;字形路径旁的铁梗海棠之余,讨论历代兴亡治乱的得失,研求典章制度的沿革兴废,嗟叹国运民生之维艰。在这半是闲情、半是学术的活动中,龚自珍不仅常常作为发起人和召集者,而且往往是&ldo;自由论坛&rdo;的健将,&ldo;与同志纵谈天下事,风发泉涌,有不可一世之意&rdo;。[19]他那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振聋发聩的言论,每每使同游者为之倾倒。

尽管龚自珍学问精深,才思过人,但在八股取仕的束缚下,在道光以来科举只重字体是否端正、墨色是否浓厚的馆阁体的陋习下,他的科场很不顺遂,仕途尤为坎坷。他19岁应顺天乡试,中副榜贡生,27岁应浙江乡试中举后,直到38岁才会试中试,殿试列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前后几近二十年。科场耗去了大半生岁月,而官场则磨白了两鬓青丝。自21岁以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后,到29岁任内阁中书,此后十余年不得升迁,直到道光十七年(1837)46岁时才任礼部主事,二十多年来依旧是一介小京官。

仕途的坎坷,世道的不公,给他以深深的刺激。他的青年时代正当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道年间,政局日渐败坏,官场弊端显露,社会贫富不均,士习贱恶可憎,这一切使青年龚自珍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失落导向追求,参与出自&ldo;明道救世&rdo;的使命感。这两条正是中国士大夫的本色,于是,他将胸中的郁结和朝思夕虑的改革方案凝聚为一篇篇犀利尖刻的政论散文,以惊世骇俗的姿态,对封建衰世和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