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王国光统筹安排各个粮食渠道,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有效缓解了粮食紧张问题。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ldo;坐粮厅&rdo;,专门督办军粮,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工部尚书朱衡对黄河治理发表见解,指出茶城(疑为今江苏徐州垞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口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河之决口而出,自茶城至邳州、宿迁一线,高筑两堤,宿迁至清河尽塞决口,则河患可纾。
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巡视蓟州、辽东;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王遴巡视陕西四镇;兵部右侍郎吴百朋巡视宣府、大同、山西(亦称太原镇)三镇,订立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规以考核边臣。
内阁大学士们抓紧修纂先朝实录、确定经筵讲官人选,为小皇帝编纂了图文并茂的皇家教材《帝鉴图说》……
万事开头难,无论怎么说,这个头,张首辅开得不错。
张居正并没有因这点成绩而骄傲,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官场老油条只不过看见新天子新首辅,装模作样烧几把火,到后来还会原形毕露。没有彻底的人事洗牌,官僚系统迟早还会回到扯皮推诿的工作作风上。
官僚系统人浮于事,正是帝国病入膏肓的症结所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剂名为综核名实的良药在张首辅脑中渐渐成型。
&ldo;一个好汉三个帮&rdo;,完成改革大业,需要一批志同道合者与自己一道披荆斩棘。对追随者的最低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严峻的现实已不允许张首辅选取人才从零培养,当务之急是从现有朝廷官员中遴选出合适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才。张居正不失时机地打出&ldo;考成&rdo;牌,批量制造自己需要的改革良吏,并对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去芜存菁。
药方已有,接下来就是设法获得皇帝的支持和文官集团的配合,继而推广执行。虽然&ldo;考成法&rdo;是张居正的天才之举,但张相公为了说服万历皇帝,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十六世纪的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士大夫对改革有着近乎偏执的排斥,而对祖宗成宪怀抱着奇特的迷思。
祖宗在古人脑子中占据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变法恳切地呼吁革新,革新就不可避免地与&ldo;祖宗成法&rdo;相抵触,积淀着的历史成了现在、甚至未来的沉重羁绊。&ldo;祖宗成宪&rdo;曾无数次指导人们行动,而后来者尝试与之割离时,那长久的牵绊成为时代的剧痛。
这也许就是古老帝国变法革新时,步履维艰的尴尬。当年王安石变法,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官场上下对新法的自觉抵制。王安石毫不畏惧,喊出一句惊天动地的名言:&ldo;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rdo;
天不作美。
老天爷偏偏大动肝火,降临天灾,反对派一起责骂王安石是罪魁祸首,既然天变足以令人畏惧,他的&ldo;祖宗之法不足守&rdo;更使得王安石成为官场的众矢之的。
改革变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里显得尤其艰难,真想打破祖宗成法,还得回归祖宗成宪,从故纸堆中找到证据,一来让改革顺利进行,二来也为改革者自己寻找理论靠山,以此对付反对者。
最经典的案例要数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
康有为借&ldo;孔子改制考&rdo;干了件挂羊头卖狗肉的事,而这狗肉才是真正有料的东西,时人只奔着&ldo;孔子&rdo;去围观,却在不自觉中接受了&ldo;君主立宪&rdo;的先进思想。
明代的绩效制度
万历元年冬,张居正奏上著名的《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正式向万历帝提出推行考成法。
只有改革官僚体制,才能解决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张居正抬出太祖皇帝朱元璋:&ldo;臣稽考《会典》,观昔高皇帝鸿图远谟,定考成之法,明确易行,又可督察。今官场弊积重难返,有违《会典》成宪,非恢复祖宗旧制不可。&rdo;
考成法&ldo;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量成,而参验综合之法严。即建言立法者,亦将虑其终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rdo;。这是一套严密的官僚考核方法。
通俗说来,考成法规定办事时效,建立监督网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要&ldo;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rdo;。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考成系统:内阁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借以指挥整个官僚系统的运转。
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是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六部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章奏,稽察驳正六部过失。
六部尚书是二品大员,六科都给事中仅七品小官,但对六部的封驳、纠劾权却操在六科手中。
以小官箝制大官,以六科监察六部,这是明朝的创制。张居正创造性地扩大六科职能,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
外壳不变内部变,机构不变职能变,张居正巧妙高举&ldo;祖宗成法&rdo;的大旗,免去保守官僚毫无意义的议论纷争,把改革阻力减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