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都是刘备摔阿斗——做样子给人看。
令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是:其首选合作对象,不是3家造车新势力,而是远走美国的贾会计。徐老板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人合作?
不少人疑惑,如果只是看好新能源,徐老板大可以几百亿投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造车三剑客,这都是十倍的大牛股,为什么放弃投资这些现成的企业,偏偏要自己造车?
如果使劲往里面砸钱就能做成新能源汽车,那其他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早就成功了,根本轮不到徐老板,这些他不知道吗?
实际上,大恒汽车造车是假,圈钱是真。
造车“幌子”背后是什么,大恒的高层们比谁都清楚,大恒汽车就是徐老板放出的一枚资本卫星,他并不是真的看中这些行业的机会,而是看中这些投资背后的融资功能,与大恒财富、大恒物业一样,大恒汽车的主要功能也是为地产板块输送资金。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徐老板刚开始造车就要先找上“前科累累”的贾会计,而不是去投资更成熟的车企。大恒想借助贾会计旗下的FF汽车,借壳上市,以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
当时,贾会计的FF汽车正深陷资金困境,且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是非常合适的收购标的。奈何老贾也不傻,看清老徐的真实意图后,并不甘心将公司拱手让人,合作就此破裂,两人闹上了法庭。
不过,大恒也并非毫无收获,虽然两人分道扬镳,但在与老贾的口水战中,大恒健康(后来更名为大恒汽车)的市值从398亿港元上涨到了1206亿港元,超过投资FF资金的12倍。
与贾会计分道扬镳后,大恒继续走自己的造车路。
房地产开发商造车,毫无基础和经验,怎么办?
徐老板祭出了简单粗暴的15字箴言——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买买买,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给它买了。买不来的技术就要‘合合合’,目标是‘大大大’和‘好好好’——造车要有大格局、大战略和大规模,造出来的车品质要好、造型要好、价格要好。”
首先买到的是生产资质。
在与FF达成和解仅仅半个月后,大恒就宣布闪电入股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同时还吸取投资FF教训,一举拿下NEVS的51%股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资质解决了,其他方面也绝不含糊。
整车开发端,大恒先后与15家海外顶级设计师签订合作协议,并且买下了德国本特勒和FEV的底盘。零部件供应商方面,恒大更是非顶流不合作,只有诸如麦格纳、博世、大陆、采埃孚、舍弗勒、海斯坦普、福耀玻璃等一线品牌,才能成为“座上宾”。
高潮出现在2019年11月12日,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恒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徐老板在舞台上与60家汽车供应商企业签约。
出现在现场的,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6家汽车供应链企业的1100余名人员,仅同声传译的频道里,就有8种语言。
财大气粗的大恒来势汹汹,颇有颠覆世界汽车制造业格局之势。
这还不是大恒的全部“实力”,恒驰在2020年8月一口气发布了6款新车,不仅有轿车、SUV、mpV,还涵盖了A到d所有级别,在资本市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也令一众传统厂商瞠目结舌。
按照汽车工业惯例,一款新车从设计研发到上市大致需要经过新车产品规划、整车开发、模拟样车试装和工程车测试、小批量整车流水线生产和产能爬坡、市场营销公关,发售等诸多环节,整体时间一般在39个月左右。
而恒驰的6款新车发布,一共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平均每台车只用了3个月。
新车发布后,恒大健康股价疯涨,市值达到3006。72亿港元,超越比亚迪,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恒大健康也顺势更名为恒大汽车。
2021年,尝到甜头的大恒汽车再接再厉,又发布了三款新车,股价再度迎来高光时刻,创下最高市值7856亿港元,高居全球车企前三之列。
股价飙升,大恒汽车的收入却少得可怜,集团只有1。21%营收来自新能源汽车,且没有实现任何一个车型的量产。
实际上,对于大恒的大手笔买入,圈内专家提出质疑,汽车行业不是一个“有钱就能为所欲为”的行业,大恒所收购或入股的各种公司,其实都是汽车领域的三流企业。
比如,其收购的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所拥有的萨博车型平台十分老旧,在燃油车时代就已快被淘汰;而其收购的动力电池企业卡耐市场占有率仅有1%,技术的竞争力可想而知。
这些质疑,最终都被掩盖在大恒高频次的信息轰炸中。
不过,大恒汽车的资本游戏并没有持续多久。
2020年,随着大恒集团于扩张期间埋下的雷开始逐个爆裂并被公布于众,债务危机逐渐传导至大恒汽车,集团开始“清仓式”处理此前的汽车投资。
车还没造出来,就把先前买到的资产卖掉了,这一举动不仅暴露了大恒造车诚意不足的现实,也揭示了恒大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
醉翁之意不在车。
此时的大恒汽车,不仅要做恒大的输血机器,还是徐老板转移视线、围魏救赵的挡箭牌。上当受骗的各路资金,特别是种种信托,让无数中小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