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ldo;甲申易枢&rdo;。在主流史家眼中,&ldo;甲申易枢&rdo;普遍被看做是慈禧太后抢班夺权的&ldo;疑似政变&rdo;,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ldo;反动&rdo;势力向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们的反攻倒算。利用中法战争的失利,慈禧太后甚至不用一杯酒,就成功地解除了恭亲王的权力,至于李鸿藻等人,则成了陪衬而已。
瑣屑的總理
甲申易枢当然有极为浓烈的权争色彩,但在慈禧太后&ldo;夺权&rdo;之外,恭亲王也的确在此前暴露出了极大的破绽。
根据当时的末班军机大臣、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的日记记载,3月30日,慈禧太后召集紧急会议,讨论越南军情。当天,军机处已接到电报,得知北宁、谅江已失守。会议上,恭亲王却大谈当年十月为慈禧祝寿进献之事,&ldo;极琐屑不得体&rdo;。慈禧太后终不耐烦,表示说早已决定不为生日搞什么&ldo;进献&rdo;了,何必请旨呢,&ldo;且边事如此,尚顾此耶?&rdo;但恭亲王&ldo;犹刺刺不休,竟跪至六刻(一个半小时),几不能起&rdo;。第二天的会议还是如此,还增加了一个惇亲王奕誴(恭亲王的五哥),两位王爷兄弟&ldo;所对皆俗语,总求赏收礼物&rdo;,慈禧太后的话就开始说得重了:&ldo;心好则可对天,不在此末节以为忠心。&rdo;翁同龢看不下去,只好&ldo;越次&rdo;发言,劝两位亲王&ldo;宜遵圣谕,勿再琐屑&rdo;,总算给大家找了个台阶,&ldo;两王叩头,匆匆退出&rdo;。翁同龢则在当天日记里感慨说:&ldo;天潢貴胄,亲藩重臣,识量如此!&rdo;
翁同龢的日记,虽然经过他日后不断地修正调整,但基本事实的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吊诡之处在于,此前在处理一系列内政外交中杀伐果断的恭亲王,何以此时变得如此琐屑?年龄上,他此时才50岁出头,作为国家领导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虽然从1883年开始他休了一年的病假,但已经病愈;经验上,从20多年前临危受命,与兵临城下的英法联军谈判开始,他长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大清国上下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更能驾驭复杂的局势。所以看来只有一种合理解释:恭亲王的变化,非自主也,实无奈也。
8年前(1876年),恭亲王的得力助手文祥病逝后,慈禧太后将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安插进了总理衙门。李鸿藻是倭仁一类的人物,能唱出调门很高的政治高音,但基本不干事,只管挑刺,做监工。毫无疑问,这种组织措施上的&ldo;掺沙子&rdo;,就是为了防止恭亲王在这个几乎等于&ldo;国务院&rdo;的衙门中尾大不掉。曾经团结一心的总理衙门,从此派系林立,只在表面上维持着一团和睦。在这之后,无论军事、经济、人才建设等任何改革,都无不遭遇重重阻力,打横炮的,使绊子的,弄得恭亲王也心灰意冷。1882年他因病离职,病是真的,但身病的根源仍是心病。病愈后返回工作岗位,又碰上了中法在越南对峙。以李鸿藻等为首的&ldo;清议派&rdo;虽高喊主战,但实际上既不知彼,也不知己,他们的背后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这位王爷此时也政治春情萌发,希望能贡献力量了。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务实派,则认为此时最好还是避免战争,以外交手段为主,韬光养晦,夹紧尾巴,先把国内建设搞上去,厚殖国力。了解家底的恭亲王是倾向于韬光养晦的,但却架不住主战派的道德攻势,十分为难。同样的,作为最后拍板者的慈禧太后,也左右为难、上下摇摆。显然,无论战还是和都有风险,而无论出现任何风险,其责任当然不能由太后来承担,恭亲王就是那个注定要做&ldo;检讨&rdo;的冤大头,这是他的角色注定了的&ldo;台词&rdo;。而在&ldo;战无可胜&rdo;的情况下,本就不主张冒险一战的恭亲王,选择以婆婆妈妈的琐屑来主动获咎,是给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台阶。
盛昱弹劾军机处的奏折,被慈禧太后足足压了5天。收到奏折的次日,正是清明节,慈禧太后将恭亲王打发出京,随后多次秘密召见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确定了中央新的领导班子。以恭亲王20多年执掌最高权力所形成的触角,他必然也能及时掌握这些异动情报。如果说甲申易枢是慈禧太后发动的不流血政变,那恭亲王绝对是心照不宣,并且默契配合地&ldo;被政变&rdo;了,一个愿打,一个也愿挨。
&ldo;政变&rdo;后,时人嘲讽新的领导班子比老班子无能,写了一副后世传诵的对联:
易中枢以驽马
代芦服以柴胡
但包括西方记者在内,有多少慷慨激昂的人理解高层政治中的无奈?
平衡木上骑毛驴
恭亲王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奈、无力和无能,并不是第一次。与他相熟的美国传教士、同文馆校长丁韪良就说:&ldo;总理衙门这台机器是根据测微螺旋的原理制造的,将震动最小化,但并不促进问题的解决。&rdo;这并非&ldo;机器&rdo;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定位问题。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执政者,尤其是改革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威资源作保障,他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而恭亲王所能掌握的权威资源,并非完全自主,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取决于他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平衡。大权旁落,除了作为减震器外,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