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恭亲王有多少钱 > 第37章(第1页)

第37章(第1页)

[这一在中国被后世的&ldo;主旋律&rdo;指责为卖国的条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各界讴歌和欢呼的对象,认为这是中国与西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梁启超,他称赞&ldo;彼条约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rdo;。】

1870年4月23日,星期六,美国波士顿。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这个城市举行,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一位美国外交家送行。由军人和警察护卫的灵车,覆盖着中美两国国旗: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当地消防队乐团演奏的哀乐声中,缓缓驶过街道。在举行仪式的教堂墙壁上也交叉悬挂着巨大的星条旗和黄龙旗,a和cha是当天所有人议论的焦点。

遥远的北京,大清国的中央领导核心、恭亲王奕訢,虽然并不知道丧礼的确切议程,却也用自己的方式在哀悼。一个月前,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诏,赐予死者一品官衔,给予家属1万两白银的优厚抚恤金。因为,这位美国外交官也是大清国的洋干部,并且在为大清国出使俄罗斯时,&ldo;捐躯于异国&rdo;(使团成员志刚语)。

他的名字叫蒲安臣。

伸手摸世界

在披挂上大清国的一品顶戴花翎之前,蒲安臣是美利坚合众国派驻大清国的公使。1867年,蒲安臣完成了他在中国的六年任期,即将回国。此时,恭亲王等正在苦苦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率领大清国代表团遍访各签约国。

这一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的大清国,内乱与外患都暂时消弭了。除了将精力放在以军事变革为核心的&ldo;洋务运动&rdo;之外,恭亲王率领的本届政府,也着重调整中国的外交格局,与列强之间,不仅要&ldo;请进来&rdo;(当然列强都是不请自来的),更要走出去,除了&ldo;睁眼看世界&rdo;外,还要&ldo;仲手摸世界&rdo;。恭亲王在写给慈禧太后的报告中,提到:&ldo;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rdo;

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之前与列强们签订的各项条约,又到了要续签修订的时候。根据以往的血的教训,可以断定列强们必然会提出种种要求,而中国如果不走出去实地调查,将无法制定应对之策,无法维护、保障和争取中国的利益,甚至都无法定位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ldo;摸世界&rdo;的长期战略动机,与&ldo;准备修约&rdo;的短期战术动机,促使恭亲王决心派团出访。而现实困难是:以中国之大,居然&ldo;使才难觅&rdo;,即使要找出些精通外文的翻译人才,都十分困难,何况是讲政治、懂政策、会韬略、通外文的外交人才。恭亲王担心,&ldo;若不得其人,贸然前往&rdo;,则反而&ldo;误我事机&rdo;。另一个担忧是,中国一直要求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太后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遭到列强的强烈抵制,双方只好暂时搁置争议,列强外交官也因此无法按照国际惯例觐见中国元首,递交国书,而都由总理衙门和恭亲王代劳了。如果派出正式使臣,按国际惯例觐见了外国元首,那对方的使臣就可以要求对等待遇,这&ldo;叩头&rdo;问题又将成为麻烦。

困难既然如此之多,出使又是势在必行,恭亲王便创造性地想了个新办法:聘请洋干部出访。洋干部们出访西洋,本身没有语言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熟悉甚至精通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双向沟通都可以很顺畅。而且,请洋人出面,似乎有望避免列强们以此提出对等要求,他们总不至于也任命华人作为洋使来覲見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吧。这后一点当然很牵强,即使委任洋干部出访,那也依然代表大清,人家一样能要求对等覲見,这在日后果然应验了。这与其说是恭亲王的想法,莫如说是恭亲王以此来忽悠反对者们,摸着石头先下水再说。

与所有不得不稳健从事的改革者一样,恭亲王在这件事上先做了个试点。1866年,大清中央最为信任的洋干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假回英国老家长达半年。他建议恭亲王派些人,与他顺道回去,实地考察西方的风土人情。恭亲王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派了赫德海关衙门里的斌椿。斌椿当时在海关担任秘书工作(&ldo;文案&rdo;),都64岁了,是个典型的&ldo;老秘&rdo;。因为出任了大清国这破天荒的&ldo;鬼使&rdo;,他得到了组织上的破格提拔:一跃成为正三品的省部级官员,这在政治上(其实是官位上)积极追求进步的大清干部们眼中,还是值得的。斌老爷(赫德在日记和书信中对他的戏称)耐着性子开始公费周游世界,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圣彼得堡、柏林、布鲁塞尔、巴黎,但到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按照美国人丁韪良的说法,斌椿对于别人每句赞扬西方的话,都要十倍地予以反驳,总归是看啥都不顺眼。几经请示国内,恭亲王终于同意斌椿在巴黎结束行程,放弃了计划中的美国之行。当斌椿从西方那些&ldo;蒸汽和电气带来的惊心动魄&rdo;及&ldo;失礼与恶劣带来的烦恼&rdo;(当时的美国史家马士评价)中解放出来时,恭亲王却并没有放弃进一步走出去的想法,但他也似乎更坚定地准备选择一位思想上没有任何包袱的洋人。

外交创举

赫德当然是首选,但赫德忙于海关这个大清国最为重要的税收渠道,无法分身。几经斟酌,恭亲王选中了&ldo;其人处事和平,能知中外大体&rdo;,并且即将卸任美国公职的普安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