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三果阿那含译成中文为不还,他不再来欲界,因已断欲界的九品思惑。三界思惑共有八十一品,在三界九地中,欲界的五趣杂居地,□□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杂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及无□□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等三界九地中,他已断尽欲界的九品思惑,只剩□□、无□□的思惑未断,他对禅定的三昧乐还有爱着心,所以死后升到第十九天,也就是□□四禅的五净居天,或称为五不还天,他在五净居天中,修不净观、苦谛观与无常观,消灭对□□、无□□三昧乐的贪爱,证得阿罗汉。所以三果最后一期的生命,是在五净居天成就阿罗汉圣道。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阿罗汉是无生,他已经不再受生,但还有一次死亡,他这一期果报还没结束,所以他剩下一次的死亡。在他死亡前,他有三种功德:
(一)飞行变化:他有种种的神通,这种神通主要是由禅定所引生的。
(二)旷劫寿命:他的果报体如果有弘护正法的因缘,他也可以用禅定的三昧乐,支持他的寿命满一大劫,色身能不坏,蕅益大师说这是意生身。由禅定力他能随顺心意,随愿久住,他有寿命的自在力。
(三)住动天地:前面的神通与寿命是自利的功德,住动天地则是利他功德。身为一位阿罗汉,他有殊胜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能震动天地,广摄人间,他的教化能使众生生起清净信心,无论天人或人间,听闻阿罗汉说法都能产生欢喜心、恭敬心。
透过戒、定、慧的修学,在小乘的果位中,有以上四种果报的受用,从十四次的生死、两次的生死、一次的生死,最后成就阿罗汉的无生。第三段总结: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前面四果的总相都是观察真理,以真理断除我见的颠倒,其中的差别主要是爱欲,这爱欲是指对三界果报的爱欲。爱是染着,对已经得到的果报产生染着,譬如自己的貌相庄严,有众多的财富,美好的眷属,你希望这果报不要丧失,这就是染着的爱心。欲是希望,对于尚未得到果报的希求。若断除对三界果报的爱欲,犹如割断四肢,不再生起。这是说,爱欲烦恼是颠倒所生的虚妄相,虚妄相断除后,它就不再生起,是可断性的。
大乘佛法的学者也要修声闻法,也修不净观、苦谛观、无常观,以调伏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但在调伏爱欲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关键点:不能错损菩提。
从大乘的角度,爱欲是无自性的,但小乘学者认为爱欲是多余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在成就无生;而大乘佛法的重点是在成就万德庄严,成就断恶、修善、度众生。断爱欲属于断恶,但在断恶时也要生善,生起广大波罗蜜善法的追求,成就诸佛菩萨广大的神通三昧。对善法及对无量无边众生度化的追求,这两种动机都是以爱欲为根本,心中具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希望,若菩萨没有希望,则不可能行菩萨道,若没有愿力,怎能付诸行动呢?若没有愿力,顶多只在生命中断恶,只消极的不造恶,如是时间久远,这个人就变成小乘学者了。小乘学者的心情就是不造恶,但也不修善,所以他的果报体是无生,没有三界的果报,也没有万德庄严。
所以大乘学者在共学声闻法时要注意,有些修学是不共的,也就是说,在断爱欲时,也要生起对大乘法殊胜功德的好乐追求。虽然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功德不能马上成就,但内心对这功德具要有好乐心,否则很可能会堕于二乘种性,因为你对大乘佛法不生好乐,对诸佛的甚深功德,对度脱苦恼众生,完全没有好乐心,这样子堕于二乘种性就麻烦了。
就是说大乘菩萨从自受用解脱的角度,也修无常观、不净观、苦谛观,以调伏内心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但他同时也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而生起好乐心、追求心,所以他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这是不共声闻法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断除爱欲是指断除杂染的爱欲,但对于清净法的爱欲也应同时生起。
以上这一段是广大行,依止出离心、空正见,生起广大戒定慧妙行,调伏心中我见颠倒及爱欲烦恼,成就四果的受用。
第二章断欲绝证
前一章是事相的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有它的因与果,前一章的因果是清净的因果。这一章是讲非因非果,什么是非因非果?
从甚深见所观察的真理是断欲绝证,心中没有五欲的杂染法,也没有果证的清净法。在道法上,没有欲望,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证的差别,那是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这称为道。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一章的道是一种因缘所生法,可透过你的造作修持而出现果报,故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章的道则是非因缘所生法,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真理,造善时它是如,造恶时它也是如。
出家的修道人在有为法的修持上,首先要断欲去爱,断欲去爱是指持戒与修定。起初要持戒,奉持佛陀的戒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断除身口二业的爱欲。进一步要修习禅定,调伏心中的攀缘心,对治意业的爱欲。总之,透过持戒与修定,断除身口意的爱欲。但这时心中我见、法见的种种颠倒都还存在,所以更进一步要修智慧。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应该了解遍计本空,依他如幻,通达我空、法空真理,觉悟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识自心源偏重在断惑,达佛真理,悟无为法偏重在证真,所以前面是破恶,这里是生善。
如何修断恶证真呢?所谓的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呢?以下开出三个次第:
(一)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里以唯识的观法来做解释,修唯识观起初的资粮位就是修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唯识学认为修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不是对治依他起,因果的法则是不能破坏的。修空观所破除的是心中的名言与颠倒。
在对治名言的过程中,唯识学分成两个次第:
(1)外无所求:这是对治所取相,所取是外境,对治所取相是外空,外境是毕竟空。对外境的毕竟空,唯识学是观诸法如梦,这是无常观。有时我们的颠倒是外境所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