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四十二章经多少字 > 2 第2集佛说(第2页)

2 第2集佛说(第2页)

以上引用《金刚经》的无住,及《维摩诘经》的不二,以会通本经的无为法及道的观念,这都属于顿教法门。藏传佛教把大乘佛法的修学分成甚深见及广大行,若要修学佛法,一定要具足甚深见,因为心若着在有为诸法中活动,自己不可能解脱;心若着于善恶、功德过失的对立因缘法,就是一种生灭心,故所依止的宗见会影响果报。顿教法门是从生灭的因缘,回归到不生不灭本性的观察,是一种甚深见的建立。

以下说明渐教法门,由甚深见开展出广大行,广大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菩萨修学。

其间罗举四真道、十善行,诃斥欲染,策发净业,警世非常,觉诸幻化,此为渐教。

理论上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不幸的是,我们内心开始扰动以后,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这念明了分别的心,它不欢喜安住在清净本性,它动了向外攀缘的念头,向外攀缘即是动,动即是业,业就有召感性。所以我们无量劫来不断的活动,累积了众多如梦如幻的烦恼及业力,印在我们清净本性的表层上,这就是需要处理对治的业力。本经提出两个对治法门:

(一)十善行:即是十善业,十善业是戒行,戒行有身、口、意三业:身业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是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不恶口;意业是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修止观的基础。

(二)四真道:四真道即是四圣谛。四圣谛认为,世间的因果法则有两种,一是杂染因果的苦集二谛。苦是由集谛所召感,也就是说,痛苦果报是烦恼罪业所引生的。这观念很重要,苦是由集谛所召感,有时我们在修学佛法时,身心感到痛苦,如拜佛或修学某种善法时,身心有很多的障碍;有时我们会起颠倒,以为因为拜佛而使自己痛苦,这是错误的想法;拜佛是一种戒定慧善法,召感的是安乐果报。我们过去在未修行时,已经累积了众多的烦恼与罪业,因现在修学佛法而把烦恼业力逼出来,这是重报轻受。

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因缘果报中,苦果是由集谛所召感,集谛就是烦恼业力。

二是清净因果的灭道二谛。灭是指已息灭痛苦的安乐果报,这安乐果报是由戒定慧之道所召感。

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因果,你可以选择累积烦恼业力,如是而召感个体的痛苦果报;或选择累积戒定慧,而召感寂静安乐的果报。透过以上四圣谛的观察,见到染净两种因果的生起因缘,如此有助于对生命作出正确而不颠倒的抉择。

透过以上十善业的实践,及四圣谛止观的修学,诃斥欲染,策发净业,一方面灭恶,忏悔业障,在灭恶方面,本经对三界的贪欲烦恼,诃责特别重;一方面策发净业,成就戒定慧。以上是本经渐教广大行的第一个内涵,劝勉我们修习戒定慧。

渐教广大行的第二个主题:警世非常,觉诸幻化。这是透过无常观,策发我们的出离心。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戒定慧会召感功德,烦恼罪业会召感痛苦,但很多人却宁可选择放纵情绪,累积烦恼,遭受罪业的苦报。为什么会做这种选择呢?有一个主要因素,我们起了常见的颠倒,太看重眼前的安乐。对于流转中的这一期果报体,认为去年的生命体存在,今年也存在,由此类推,生命体明年也会存在,如此就会产生常见,我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永存世间,就做一个永久存在的打算。由于对眼前的得失看得太重,因此不惜造作种种的罪业,以保存今生的快乐。

如何对治这种常见的颠倒呢?

思惟无常,观察今生的生命,死亡总有一天会来临,当死亡到来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今生所累积的财富、名声,乃至于种种的眷属,都会被死亡所破坏。而当一个生命转成另一个生命,唯一能超越死亡,能在来生受用的,是我们在佛堂所修习的礼拜、赞叹、供养等善业,善业可以超越死亡而在来生受用。透过无常的死亡观,有助于我们明白生命中,哪些只是一种暂时的虚妄相,哪些造作是一种永恒的功德相。

譬如持戒虽给自己带来不方便,但持戒的善业却使你来生能继续受用。所以无常观使我们从常见的颠倒中觉悟,将迟早要来临的死亡提前起观照,故能觉诸幻化,觉悟世间的名利、得失、成败皆是暂时的因缘,如梦如幻,如是就会警惕自己赶快积功累德,修无常观能使自己精进修学。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四十二篇章,基本上的修学主题有以上两个渐教法门:

(一)修学戒定慧。(二)修习无常观。

以上是总标,下面是别明,个别说明戒定慧与无常观。

夫欲染不去,则净行难成。净行不成,则本明不发。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归于无我。了得无我,心垢自尽,常光现前,是则名为解无为法。

在渐教的对治法门中有两个主题,一是对治欲染,一是修学净行。

在灭恶生善中,本经的次第是要我们先灭恶,因为三界的贪欲烦恼,若不以持戒加以对治,则很难成就戒定慧,因为贪欲烦恼会构成遮障,所以先断恶再修善。若戒定慧的净行没有成就,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整体生命的心性则难以显现,所以不依止渐教,对顿教的理观也有障碍。所以: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

以前我们研究的菩萨戒,它的重点是在大悲,所以它在戒法的对治上,偏重在瞋心、慢心与嫉妒心,这三种烦恼是成就大悲的最大障碍,而贪欲烦恼并不是破坏大悲心的最大障碍,所以菩萨戒中,对比丘、比丘尼所拥有的资具,如应该拥有多大的钵,多少的衣服,菩萨戒对此并不很在意。但在声闻法的角度上,声闻法的修学重点在出离三界,而出离三界的最大障碍就是贪欲烦恼。

本经既然是在引导小乘或大乘学者出离三界,而出离三界所有的障碍根源就是爱欲烦恼,所以本经强调对治三界的爱欲烦恼,以四念处的观行——不净、苦、无常、无我,作为修行的正行,持戒断欲去爱为助行,最后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我空真理。了达我空真理,进一步通达法空,则心垢自尽,内心有所得的污垢也随之消尽,最后就趋向于我空、法空的无为真理。

所以本经的修学次第,先从有为的修学再契入无为的真理。

以前忏公师父在斋戒学会讲《八大人觉经》,他说《八大人觉经》的要点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什么叫乘法身船呢?我们要依止不生不灭的理性来修学善法。

前面的八大人觉有八种修学,从无常无我、少欲知足乃至发起出离心、菩提心,这些是有为的造作,而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断恶修善的修持,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至涅槃岸。忏公师父说前面的八种修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