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这颗伟丈夫的头颅只能长在毛泽东身上,任何人无法仿制。
10月13日,毛泽东同刚从安东赶回来的彭德怀、高岗及在京
的政治局委员一起会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ldo;打!&rdo;
同日,被&ldo;刹车&rdo;一天后,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接
到陈毅司令员转来毛泽东的电报,仍按原计划向山东开进,集结整
训。
同日,周恩来也收到了毛泽东的回电:
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
朝鲜为有利。
??
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
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
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
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
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一九五○年十月十三日
一种振奋、自豪和钦佩之情从周恩来胸中油然升起。
战争求和平,动武保安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此等雄浑气魄
非凡胆略非自己的领袖毛泽东莫属。
当天,他将译成俄文的电报送交莫洛托夫,请其转致斯大林,
并约定时间,举行新的会谈。
同时。继续要求苏联出动志愿空军和提供武器援助。
最后,苏联方面同意在中国出兵时以租借方式提供军事装备,
在经两个至两个半月后派空军到中国协助空防,并派出志愿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