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冬天寒假期间,有一天,生产队里要在梁头上修建饲养场,实际上就是挖一院专门养猪的窑洞,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年少的邓衡岳也在其中。
多年以来人们都在传说梁头这个地方地下有宝贝,也还有人说的比较具体,说是在夜里经常会看到这里会有火光的出现,寓意着就是有银子在活动。说的有点神乎其神。
也是人多力量大,在全队社员的齐心协力之下,到了下午在挖到距离地面三四米的时候,邓衡岳脚下的铁锨忽然感觉有点“咔嚓咔嚓”作响,好像是遇到了比较坚硬的石块一样的感觉,邓衡岳也没敢再使劲,弯下腰去用手拨开观看,只见有一个陶瓷碟子在那里倒扣着,邓衡岳便顺手拿了起来,还很完整,没有一点破损,揣在了怀里。
一旁的几个妇女看见此状,一下子涌了过来,她们个头大,一下把邓衡岳挤到了旁边,她们在此狂挖了起来。被掀在一旁的邓衡岳只能得在一旁观看,结果她们什么也没挖到。这时有一个妇女埋怨道:“本来这个碟子下面有一罐罐银子呢木,这天下宝贝都是留给有福之人的,人家邓衡岳在这里挖的好好的,你们乱抢呢,你看把银子给吓跑了没。哪就不该属于你们的财气。”
另一个妇女也在旁边埋怨道:“要不是你们这些怂婆娘胡捣乱,衡岳如果挖出埋在地下的银子来今天我们都发财了,古代人兵荒马乱的,都把银子藏在罐罐里,上面倒扣个碟子埋在地底下,这个碟子底下肯定扣着啥宝贝呢,让你们一顿搅臊啥都没有了。”大家都在开始埋怨了。晚上收工之时邓衡岳就将这个陶瓷碟子拿回了家,根据后来与我省出土文物相比较这个碟子应该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同类文物。
到了夏天除草季节,邓衡岳和另外一个同学白常学最喜欢和白守噗一块干活。此人年方四十,长的五大三粗,一双黄眼睛又大又圆,头上顶着一头黄发,稀疏的几根黄胡须也不怎么刮剃,时间久了自然卷曲,山里人也不刷牙,一直抽着旱烟渣,嘴里一说话便会露出一口大黄牙,身上经常穿一套黄色旧衣裳。会吹唢呐,无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会去吹吹打打。
白守噗自小没念过书,没有文化,可讲起故事来你七天七夜也从他的嘴里掏不完。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薛仁贵征西》、什么《薛平贵与王宝钏》等等还都是些大本巨作。为了听他讲故事,他们会把锄头舞的飞快,撂出别人一大节,免的队长说他们光听故事不干活。
生产队里每次分粮食都是原粮,有小麦,玉米,糜子,荞麦,谷子,洋麦,豆类,洋芋等等,山里没有面粉加工厂,磨面要借用别人家的石头磨子磨成面粉,当地社员们三五家里就会有一个磨窑,窑洞中间有一固定的圆型磨盘,磨盘上两扇圆柱型石磨,一扇被固定在磨盘上,磨扇正中间有一杂木做成的磨轴凸上去,磨轴上箍有一个金属环。上面一扇则中间有一凹型磨孔,两扇石磨合拢后凹凸吻合,固定在了一个圆轴上,上面一扇可以转动,不偏不倚。石磨凿有两个圆孔通透,上下两扇磨的结合部则由石匠锻凿成既能咬合粉碎原粮又能流出的规则型花纹。石磨在转动时原粮顺着圆孔流下到了磨堂里,边粉碎边顺着纹路流到了磨盘里。为了调节面粉粗细还可以在圆孔里插上两三个茜嵇棍棍掌握原粮的流速。
要想让上扇磨盘转动起来,在当时的动力一是人力推磨,当然很吃力了,不必多说。二是套上一条小毛驴,为了防止小毛驴在旋转时眩晕,必须给戴上驴蒙眼,在戴上驴拥脖,夹板,后絿拴在磨担上,驴缰绳拴在石磨专门制作的木桩上,小毛驴只能被固定在磨道里一圈一圈又一圈的拉着石磨在不停的旋转着。
妈妈在一旁箩面,邓衡岳跟在小毛驴的身后驱赶着。有些小毛驴偷吃惯了,稍不注意,便伸过头去偷吃磨盘上的面粉。磨盘周围的土地上,一圈凹凸不平的驴蹄印的深浅见证着这台石磨的历史足迹。
深秋有一天,妈妈带着邓衡岳和三弟去曳郭嘴去碾黄米,由于糜子没有炕干,圆形青石板制成的碾盘上的碌朱年久没有锻新,早晨没有吃饭他们就已经到达了碾窑开始运作,山里人都是吃两顿饭,到了下午黄米还没有碾完,上午至今都没有吃饭。
邓衡岳和三弟饿的是前心贴后心,两腿发软。去到外面去厕所,路过白顺儿家倷背上时,突然发现已经满地干枯了蔓子待挖的洋芋地里,一个黄曲曲的东西,仔细一看,秧子都已枯萎好久的蔓子下,一个已经熟透了的大黎瓜在那里平躺着,一下子喜出望外,这好像是天降神瓜,邓衡岳赶紧摘了回去,和妈妈三弟一起分享起了这个又面又甜的大黎瓜。事后邓衡岳还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当地在过去一般很难见到有人种黎瓜,况且这颗黎瓜就长在倷背上稀稀拉拉的洋芋地里,白家人生活也是非常的困难,大人小孩几乎天天从倷背上走过,如果早知道地里有个大黎瓜肯定都不会等到此瓜长熟,定会生吃了不可,还能等到现在?难道是他们真没有看见这么稀罕的东西,留着等我们饿急了来享用!甚为稀奇。
学校成立了农宣队,请来了苦大仇深的老雇农王广财来到学校做忆苦思甜报告,他老人家出身于陕西省,小的时候老家闹灾荒,母亲去世了,父亲便用两个筐子挑着他和年幼的妹妹一路北上,沿街乞讨,来到了人稀地广的原卯,他的父亲再也走不动了,便找了一孔破窑洞住了下来,每天出去讨要点残汤剩饭回来让他和妹妹食用,到了春季青黄不接的时侯讨饭都难,有时候只能讨要一点谷糠麸皮之类的东西,他们便到附近的地里挖一些野菜和谷糠烧煮在一起充饥。父亲在讨饭时还常常被一些恶狗咬伤,两腿经常是鲜血淋漓。有时遇到农忙季节也会出去帮人打点短工挣个零花钱。等王广财长到七八岁时便光着屁股去给人家放羊,干点零活,混口饭吃。妹妹给人做了童养媳。说到这里老雇农哽咽了,掏出了一块多年都没有洗过的脏手帕擦了擦眼泪。
学校也不知在何时出去挖了一筐野菜,里面撒了一些谷糠煮了一锅“忆苦饭”,王广财去舀了一碗带头大嚼大咽起来,老师们也各自吃了一碗,学校里没有那么多的饭碗,同学们便排着队用舀饭的大勺每人吃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这时也不知谁在后面带头喊起了口号:“不忘阶级苦!”
同学们也应声喊道:“不忘阶级苦!”,
“牢记血泪仇!”
“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读了五年书小学就毕业了,也没经过考试直接进了原卯中学上了初中,在“停课闹革命”的思潮影响下,中学生们很少钻研课本,而是以学农为主。
槐树山生产队在卷槽子给学校给了一块坡地,算是给学校办农场,同学们有一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平田整地,当时的一部分老师也是混日子,很多书本到了放假一半课程都讲不完,数学李老师在讲课时甚至也不以为然的翻开书本说道:“看球不懂,揭球过去。”根本就没把学生的学习当回事。不过就在此时,我一直怀着对于毛主席的敬仰,对于《毛主席语录》确实做了认真的学习,期间我还对《毛泽东选集》进行了深刻的阅读,尽管对其中的许多道理不是很明白,但我从中学会了不少生字生词,所以我的文科基础一直很好。
到了深秋,白家河湾生产队糜子黄了收割不及,请求学校学生去帮忙收割。学生们大都盼望着早点放假,一样的劳动回到家里劳动还可以挣到工分,在这里纯粹是白干。但是学校依然组织学生们前往帮助收割糜子,不过白家河湾里的老百姓还是很厚道,专门为老师和同学们宰了一只羊,虽说是大都没有吃好,“一勺勺肉,两勺勺汤,吃的人心泪汪汪”却留下了这麽一张大字报贴在学校的专栏里,据说学校领导还为此挨了不少批评。
一天,一位叫王耀西的同学平时就爱出洋相。因为在山沟里的孩子们穿的都是自己家人缝制的大裤裆,没有裤兜,看见老师经常把手放在裤兜里很潇洒,所以,王耀西就学起了老师的样子,走到学校操场看同学们打篮球,抬起头,挺着胸,带着一副用高粱蘼做成的眼镜框,两手提着裤缝观看比赛,也许是由于自己过于专注,完全没有观察到身边的情况。站在一旁的李老师看见这副滑稽的样子,便悄悄的走到了王耀西的身边开玩笑的问道:“王老师,你也看打篮球?”
王耀西一下子红着脸说道:“李老师,我耍着哩”
李老师说道:“没事,没事,我们都彼此彼此。”
放了秋忙假,邓衡岳和三弟一块到生产队参加秋收劳动。一天,马队长安排全体社员到前雪山收割糜子,由于前雪山距离他家住的地方很远很远,沿着河边走了许久,抬头远望看见高高的雪山梁上社员们已经割完了一大片糜子。他们已经迟到了,如果从这里爬到山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上去之后恐怕严厉的马队长要骂人,兄弟两不敢去了,相互商量着怎么办,三弟说道:“二哥,你看人家都已经割到半山腰了,我们迟到了,马队长会骂我们的,不成我们回去算了吧!”
邓衡岳说道:“我们回去给妈咋说呢?”
三弟平时就比邓衡岳的脑子活,说道:“今天我们上到山上人家已经收那么多了,队长肯定要骂我们,还不如我们不去了,我们是学生,不去他们不会说啥,但是去迟了马队长会骂我们的。”
邓衡岳说道:“回就回。去了挨骂还不如我们不去。倒也清闲。”
回到半道上,三弟对邓衡岳说道:“二哥,你看见东洼台上有棵杜梨树了吗?现在杜梨刚好熟透了,我们吃杜梨去。”三弟平时爱贪嘴,啥时发现的这棵树邓衡岳也没在意。
杜梨是一种乔木杂类果树,它所结的果实较小,只有小拇指蛋大小,春季开花结果夏季成长,特别酸涩不能食用,只有到了深秋以后,杜梨由黄色表皮渗透着红色斑点的果实,被寒霜刹过以后变成了灰褐色时才成熟,摘下一颗放进嘴里,表皮以内一包酸甜可口的果肉入口以后即可融化,鲜嫩无比。对于水果相当匮乏的山区孩子们来说,可与仙果媲美。
树也不是很高,三弟会上树,在树上面吃,邓衡岳在树的周围摘着吃。不知不觉到了太阳偏西,忽然听到许多人在轮换的呼喊着兄弟俩的名字,赶紧回答。只见社员们兵分几路,到处在寻找我们兄弟俩。
不知咋的,两眼抹泪的妈妈今天也夹杂在寻找我俩的队伍之中。原来生产队里平常到了中午都是回家吃饭,平时从未给我们兄弟俩送过午饭的妈妈,这天破天荒的给我们去送午饭,到了糜子地以后却没找到我们兄弟俩,马队长告诉妈妈今天他俩没来,吓的妈妈又哭又喊,队长情急之下发动社员一起出来寻找我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