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灵峰宗论白话文 > 20 第20集导读(第1页)

20 第20集导读(第1页)

《灵峰宗论》最快更新[630kan。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9面。

有关历事练心,蕅益大师说,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这个我们讲过了。我们再接着:

虑宜远,思宜近。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远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在思、在考虑的时候,要切合实际,要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就是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一个次第,有一个下手处,叫“近”。

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

前面的功德是偏重在自己的受用的身口意的功德,这以下是说明你从自己受用的功德你出来,待人处世跟人接触的时候,你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就是讲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那么我们跟众生接触有三种情况,或者是长辈,或者是下辈,或者是同辈,这当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一、“事上宜虔”:我们对于长辈要有虔诚恭敬的心。长辈当然在福德智慧的资粮都超过我们。如果我们对长辈有所虔诚恭敬,我们能够得到长辈的摄受、长辈的教化,在整个成长过程我们就能够减少很多的错误、避免很多冤枉的路。所以我们对长辈的恭敬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尽量地对长辈、师长有恭敬的心,对自己有绝大的利益。

二、“接下宜谦”:对于比较苦恼的众生,刚刚来到三宝地,烦恼也重,福德智慧的资粮也不够。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难得,我们应该要更加地谦虚、慈悲地来摄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这个是对下的态度。

三、“处同辈宜退让”:这个同辈啊,要紧就是能够退跟让。人跟人相处之道的确是非常不容易。从现实的经验上来看,我们对于同辈、对于长辈的人相处是比较容易做到。我们对于功德比我们大的人我们容易生恭敬心,对于下辈的人生慈悲心这也容易,最难的是同辈,尤其是戒蜡相同的。同戒跟同戒的人相处,这当中就有些问题存在。

那这怎么办呢?古德就讲出一个偈颂,我们从这个偈颂可以稍微体会一下。他把修行用插秧来比喻,说“手抱青秧插满田”,说我们今天修行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样,在青田当中插上无量无边的功德的秧。那么这个插秧是什么态度呢?第一个态度就是“低头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头。插秧,你头抬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齐了。“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后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净地退后,原来退后是向前。

所以插秧的意思就是说,第一个、你要低头,第二个、你还得往后退,插秧不是往前插的,它是一步一步往后退。那么我们同辈之间最容易有嫉妒心、胜负心,但是这个嫉妒心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这个嫉妒的心所使令我们很难跟别人学习,使令我们的胸量变成非常地狭隘。所以我们应该思惟“原来退后是向前”,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你能够退让,你能够在整个菩提道当中你在趋向于五分法身那个无漏的功德当中其实你是向前。

人的见地的确也是很重要。我们今天不要看一时的成败,不争一时、要争千秋。你有这样的见地,你才容易在同辈当中有所退让。成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这就是我们待人处世之道,对同辈尽量退让。退让,你绝对不会吃亏的,“原来退后是向前”,就是这句话的道理。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前面是讲人,这个讲事情。我们在一些的事情办事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意,一种是失意。有些事情它很顺利,随顺我们的心情成就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太放纵,太过于欢喜;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抑郁、不要沮丧而失措,失措就是失去了一个安定的处所。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一个人他对于得意会欢喜的人,他对于失意他一定会失措。就是你那个取着心,你对于得意的取着,你对于失意也一定会取着。你说我要求我自己我只取着得意,我失意的时候我不取着,这不可能的,不可能。所以呢,我们就是尽量能够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保持一个平淡的心情——这都是暂时的因缘。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这个是总结,就是我们把前面的功德做出两个总结,一个是生善,一个是破恶;一个是积集资粮,一个是忏悔业障。总之,一方面修福,一方面得惜福。修福跟惜福都非常重要。虽然说根本法门是一念清净心,在清净心当中那是罪业也不可得、福报也不可得、一切有相的境界都不可得,那是一个“如”的境界,但是你从“如”的境界里面出来以后,你就要马上面对一个福报的问题了——你的身心世界,一个五蕴的身心有色受想行识。我们福报大的人,身心世界有堪能性,你修学圣道那力量大;没有福报的人,那个色受想行识它就会有障碍,容易有障碍。所以福报它有堪能性,它在你修行的过程当中它有很大的加持力。

那么单单是惜福、修福还不够,你还得悔过。“悔过莫如寡过”。忏悔的意思啊,忏悔主要的意思是不造新业,在律上说,关键是不造新业。就是说你今天忏悔的心情,假设没有发愿对于这件事情你永远不再造作,如果你的心情在想说,我以后有因缘我还要再做,你这个不能构成忏悔,当然也就不能灭罪。换句话说,当然我们不能预测以后会不会失控、还会再造作,也有可能。但是关键点是说,你当初在忏悔的时候你的心情是真实地发愿——我不再造作了,你当时已经有这样的心情生起,那这样子才真正能够灭罪。所以说呢,“悔过莫如寡过”,忏悔的目的要紧就是不再造作了,要减少过失。

这个是蕅益大师把我们修福的积集资粮跟忏除罪障提出两个原则,一个是惜福,一个是防护,这两个有一个原则,这是我们修学佛道、遇境逢缘的一个原则。这以下蕅益大师把它汇归成三心,这样前面的所有的差别的修行依止三种心情:

一、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

这个是觉悟的心情,我们应该觉悟——有漏的身心世界是苦恼的、是无常的,是毕竟空的,不要随顺一般的习气。

我们大乘佛法也做一些慈善事业,世间的老百姓也做慈善事业,但是这个精神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法是观察身心世界是苦恼的、是无常无我的,无常无我你怎么做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也是无常无我的。他是以大悲心的缘故去做的,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所以他不会耽着现世的安乐,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他追求是一个究竟的安乐。所以说呢,要紧的——把握一个觉悟的心情,知道身心世界是暂时的因缘,放弃了现世的安乐,追求究竟的安乐,这是觉悟的心情。

二、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

这是一个惭愧心。说我们经常保持惭愧心,对于衣服的态度:但求能够保暖、遮蔽形体,不一定要多么整齐好看,衣服就是保暖就好了。对于食物的态度:能够克服“馁”,“馁”就是饥饿,不一定要贪求美味。对于一切的受用,想:我是此世今生积功多少、量比来处,有什么功德能够享受这样的檀越的布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