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灵峰宗论导读一净界法师 > 17 第17集导读(第2页)

17 第17集导读(第2页)

就是它的每一个所观境,二十五个圆通,都可以用唯心识观来观察,也可以用真如实观。这以下讲出一个例子:且约耳根言之,假设我们把二十五圆通当中以六根六尘六识这个耳根当所观境,这个耳根就是你从闻、见闻的闻,就是你现在坐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听闻到法师讲话的声音,那个能闻的那个“闻”,那个闻的功能。那么第一个,

先从征心处破妄,唯心识观也。圆解既开,即于闻中入圆通常流,真如实观也。

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观法的理论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认为我空跟法空,从我空法空当中因为心识的造作而变现万法,都是由一念的心性显现万法。那么一念的心性,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一、《唯识学》它是以阿赖耶识来解释一念心性。

阿赖耶识它能够摄藏我们无量无边的善恶的功能。你今天去拜佛、诵经,你就在这个三宝的境界里面栽培了善根,阿赖耶识把你这样造作的功能把它保存下来,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拜佛、诵经的功能,善的功能;你去打那些邪恶的妄想,阿赖耶识也帮你保存下来,这个邪恶的功能也保存下来。那么,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善恶的功能是性决定,种子一有就性决定,它体性是决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肯定招感可乐的果报,恶是肯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体性是不能混乱的。

所以,在唯心识观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修行应该用正念来对治妄想,它是对治义。妄想跟正念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别,妄想有妄想的相貌,正念有正念的相貌。所以因为它的缘起论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那么各式各样的善的种子、各式各样的恶的种子,当然起了有各式各样善恶功能,而每个功能都是性决定的,它体性都是独立的,不能互相混乱的。所以唯心识观的根本思想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延伸万法,以这样的理论来安立染净的差别因果,当然这样子的思想,善恶是不两立的,杂染法对治清净的法,清净的法也对治杂染的法,这两个法是互相对立的。

二、另外一个思考就是: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呢?它不是阿赖耶,是真如佛性。

说是真如佛性,它没有所谓的种子不种子。真如受熏,你用杂染法熏真如,真如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全体变成了杂染法,你用清净法熏真如,真如全体变成清净法。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的缘起论是一个全体性的,同样一个真如它也可能变现杂染法、它也可能出现清净法。这个真如的思考,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思考,大乘的一个不二法门的思考。

唯心识观是说,妄想是贼,应该把它消灭,把妄想消灭了佛性才显现。真如实观是说,不对,妄想是不可以消灭的,因为妄想它就是主人,它只是迷惑,你只要把妄想那个迷的感觉把它转变过来就好。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观法,妄想就是真性。就是说,波浪本身就是水,离开了波浪你找不到水,你把那个波浪弄平静了它就是水。这个真如实观的思考是一个绝待圆融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绝待的。那这是显教的说法。

再看密教的说法:

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咒,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识观也。

显教是依经文修观,佛陀在经典里面把诸法实相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把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透过语言文字明确地表达出来。这个密教,什么叫“密”呢?密诠实相。它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把它放在咒里面,放在大悲咒、楞严咒。当然这个咒是不能翻译的,但是你这念心跟咒接触的时候,这个咒有加持力,它能够引导你趋向于诸法实相。密诠实相,就是这个楞严咒里面秘密地含藏了诸法实相,叫作“密”。

所以蕅益大师讲什么是密呢?密诠实相。我们在持的时候,我们知道楞严咒的每一字、每一句,全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的全体大用,那是真如实观。那我们在持的时候观察能持的心是如梦如幻、所持的音声也如梦如幻,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唯心识观。

这个密教,它是一个他力法门,果地教,跟净土宗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容易清楚。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我们可以有两个理解:

说如果我们认为说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它不是弥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声音而已,但是它能够慢慢地引导我们趋向于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唯心识观,次第的。

那如果你认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全体就是弥陀的全体大用,什么是阿弥陀佛?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就是这句佛号的声音。声音为法界,一切法趋声音,是趋不过等。所有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为一,全部地摄持在这个声音,一点都没有欠缺。就是:

当下的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不要等到以后才出现阿弥陀佛。

这样子,你能够这样子观,那是真如实观。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那么这是两个差别,所以我们从蕅祖所举的例子能够知道什么是唯心识观,什么是真如实观。这两个观的次第以后做一个总结:

由唯心识观进真如实观,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

最后一段讲出它的一个修学次第。我们刚开始应该先修唯心识观,把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做出一个明确的界限,然后再作不二的观察,染净是不二的观察,应该是这样的次第。这段是把止观,我们在修止观之前做一个总说,总标的说明。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先明白我们一念心性,这个打妄想的心,从本性上来观察跟诸佛是无差别的。那么从作用上来观察呢,一念的妄想它就创造了惑业苦的境界出来。但是我们在对治妄想的时候,刚开始治乱是用重点,应该用如梦如幻的止观力来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刚开始有对治意。但是慢慢慢慢地,妄想调伏以后,你就能够进一步达到真如实观——妄想的本身就是真心。

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他讲一句话,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看得出他已经安住在真如实观,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今知当体是,方恨自蹉跎”,就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刚开始我们应该照蕅祖的意思就是应该先对治,以如梦如幻的戒定慧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应该是先这样做。

这个是讲到大乘的两种观法,这两种观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后从那个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

这个显教偏重在观心,诸位你如果看止观的书看多了,不管是天台的止观乃至于中观的学者在观,偏重在观察一念心性。这个密教,它的所观境多数在佛,观佛法,我们讲妙法,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这个密教讲本尊相应,它一定先强调本尊咒或者本尊的名号,它的依止处、它的观察处偏重在佛法的境界。一般的显教的修观偏重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差别,所观境有差别。能观的智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这两个差别。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理观。丁二、事修。)

丁一、理观(分二:戊一、对治止观。戊二、圆顿止观。)

我们看第二段的别明。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我们把这个止观的内涵作一个个别的说明,我们分两段,初理观,二、事修。先讲我们在净宗的一个理观,那么第二个讲历缘对境的一个事修。

理观分两段:初、对治止观,二、圆顿止观。先讲唯心识观,先讲对治的观法,再讲圆顿的观法。对治的观法,就是你以一个法门来对治某一个烦恼,一个法门它只能够对治一个烦恼;但圆顿止观是一个根本法门,这个法门一个法门是对治所有的烦恼,因为它从根本下手,这两个的差别。先看第一、对治止观,这个当中讲到四念处观。

戊一、对治止观(四念处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