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胁尊者是在佛陀灭度大概是六百年左右出世。他本来是修学外道,到八十岁的时候就跟随佛陀出家了,他是有部的,娑婆多部的出家。出家以后就随比丘去托钵,这个城中的少年就讥嫌他说,你这个老比丘八十岁才出家,年老力衰,无所进取,托居清流,图之饱食。年纪大了才出家,在道业上已经很难成就了,就这样讥嫌他。
胁尊者这个人有志向,立定一个誓愿说:我三年之内一定要断三界欲,精通三藏,一方面断三界欲,一方面精通三藏。所以他怎么做呢?就是“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白天在解门上用功,晚上在行门的止观用功,解行并重,终于成就了阿罗汉,三年之内果然是精通三藏,也成就了阿罗汉果。
看这个意思,这个修行还不在乎你几岁出家。这个修行不是蛮干盲干,不是说你心力强就怎么样。《楞严经》讲一个譬喻说,说绳子打了一个结,我们如果不知道善巧,只是往两边拉扯,只有让这个结越结越深。你一定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从中间把那个结解开,要有善巧。就是说我们在三界的流转,它是一个轨则,“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无明,所以就会有有漏的业力,有这个有漏的业力,就创造了一个有漏的心识,有这个有漏的阿赖耶识,就去得果报,惑业苦。
那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你一定是要把生起杂染因缘的这个因地给消灭了,这个果报才会消灭。就是你要知道一切法生起的根源,它是怎么生起的,它是怎么还灭的,你一定是掌控了这个原则才可以。那么你只是心力很强,横冲直撞,你只有一次一次地加强你的邪见,更加增长邪见。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慈悲地指出这个修习的关键点就是——“讨究佛法第一要务”,提出这样的一个观念。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把这个佛法的重要性标出来,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就破除当时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先提出观念的相貌,再正式地破除。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
在当时就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说,你这个人年轻出家,非常好,精神体力旺盛,好好地研究教理;那么你这个人年纪大了,算了算了,好好念佛就算了,只堪念佛。当然这样的观念会错误地引导很多修行人。蕅益大师提出他的破斥:
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
难道说年少就不必念佛,年老而不可习教?我过去就遇到这样的比丘,他跟我讲说,他说他不要研究教理,他要好好修行就好了。我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教理呢?他说他不做法师。其实这个研究教理不是做法师用的,这个教理是你自己要受用的,这个做法师那是随顺因缘,你从自受用,这个时候你对佛法的感动,你对佛法的感恩,你觉得你有一份的使命感,把你曾经受益的法流通后世。不是说你一开始就认为说,佛陀讲那么多经论是讲给别人听的,那么这样子“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法跟世间的行业是一样的,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苦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得到半生的功名。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自受用,是在引导我们修行,并不是说你不弘扬佛法你就不研究教理,不是的。不管你年轻、不管你年老,你一开始下手,就是解行并重,一开始下手就是解行并重。
这个举我们净土宗来说好了。净土宗的一个重点——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之通途,然后才有所谓的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之正宗。换句话说,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根本理想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假设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菩提心,那么我们念佛这个目标就开始模糊,因为诸天也是种种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它也是种种安乐的境界,而净土之所以不共于诸天,就是在于净土它有一种清净的圣道的功德。所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没有从大乘经典生起一个要成佛的愿力,只是一昧地念佛,把这个佛号念得绵绵密密,把妄想暂时地伏住,而内心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要追求圣道的决心,这样子跟净土是不相应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样子的一个观念呢?那就是研究《弥陀要解》才知道的,不是我们一路念佛就能够知道,“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不是说你一路念佛你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这个
“止”是不能引生智慧的。止是成就禅定,智慧的因缘是来自于闻思的基础。
所以莲池大师他也说,他说,我一生崇尚念佛,但是勤勤恳恳劝人看教。因为我们不看教理,我们很难明白这句佛号应该如何地正确地去操作这句佛号,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你应该以一个深信切愿的心情来正确地操作佛号,我们不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对这个教法一定要有一个观念:
教法不是要说给别人听的,是用来引导我们正确地去修行的!
是这个观念。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破除当时的一个邪见。第三段,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蕅益大师的总结当中说明这个闻法的殊胜:“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先看
附表八——释[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把这个“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作一个解释。
这个“一入耳根”,本来我们的果报体有六根门头,这个六根都能够去熏习佛法,但是站在娑婆世界的因缘,我们耳根是最利,我们听闻佛法比自己去看佛法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所以就以这个耳根来作代表。佛法的因缘,它进入到耳根以后,它永远是一个圣道的因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赞叹闻法的殊胜。那么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解说明。
在《成唯识论》上解释说什么是佛法呢?就是净法界等流正法——清净法界等流正法。这个地方我们分两个部分来说明:
一、“清净法界”:是一个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的那一念清净光明的心是安住在一个大般涅槃的境界,是一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那个当中是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是离一切相的境界。
二、“等流正法”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佛陀那一念清净的心生起的大悲心,从大悲心当中流露了很多很多的文字。那么这个文字虽然它不是正法,但是正法的等流,它是随顺于正法,就叫等流正法。就是文字的本身不是正法,的确,但是它有一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趋向正法,所以把它安立作等流正法。这叫清净法界所流露出来的等流正法。
“一入耳根”这句话我们分成三个次第:
(一)闻慧
我们一开始是一个闻慧,听闻正法,内心当中有一个正见。这个地方的正见主要是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让我们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的,有一定的因果——由杂染的惑业去创造痛苦的果报,苦集的流转门;由清净的戒定慧的道谛,出现了安乐的涅槃,就是这个还灭门,就是世间上有两种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
这当中,我们依止正见能够生起一念的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呵责的。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是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好坏的明确的标准在引导着我们,就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判断能力了。那么由这样的判断能力,当我们出现了过失的时候就有一个惭愧心在摄受我们,就多少地折损了罪业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称为闻慧。虽然不能调伏自心的身口意的罪业,但是他内心有惭愧心,已经有惭愧心生起了,这个是闻慧的一个内涵。
(二)思慧
当然,我们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会不断地进步,那怎么办呢?就是思慧——正思惟。我们把这个工作忙完以后,也会在寂静的当中先修止,先把内心的散乱心把它调伏下来,在寂静的心当中去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时候就是思惟——思惟生命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