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400字 > 第83章(第1页)

第83章(第1页)

(六)天京的陷落

取得了反太平天国战争的军政全权的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向太平军发动全面的进攻。他把李鸿章的淮军派到上海,又令左宗棠率领一部分湘军由江西进入浙江。他自己以安庆为大本营,用嫡系部队,沿长江向东,水陆并进,企图直扑天京。太平军在安庆保卫战中已消耗了很大的力量,他们还如前所述上了苗沛霖那样两面三刀的人物的当,以至陈玉成被敌人俘获牺牲。太平军在天京以西战场上,抵抗能力极为薄弱,所以曾国藩能够比较轻易地从太平军手里夺取了皖南、淮南和沿长江的一个个据点。湘军的水师控制了长江的水面。沿长江北岸进军的湘军主力曾国荃的部队,当年四月里在安徽的和州渡江,并连续攻占天京外围的若干据点。到了五月初,曾国荃的部队已进抵城边的雨花古;对岸的浦口则有投降清朝的叛将李昭寿的部队,控制了北岸的各个据点。

曾国藩这时虽然造成了围攻天京的形势,但是他并不感到胜利在握。天京城防御力量还是很强的,在天京以东,太平军还有相当大的兵力,皖南也还有太平军在继续作战,而且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的远征到陕西的太平军这时又回师豫、鄂,在天京战场的上游对清军起着牵制作用。所以当曾国荃屯兵雨花台时,曾国藩说:&ldo;金陵地势宏阔,往年以七万人围攻数载(指过去的江南大营‐‐引者),此时仅万余兵驻于南隅,洪逆(指洪秀全)见惯不惊,了无惧色。&rdo;1又说:&ldo;舍弟兵仅逾万,前逼城贼,后御援贼,单薄可虑。&rdo;2果然曾国荃在雨花台屯驻四五个月。并不能再前进一步。到了闰八月下旬,苏南以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大举回援天京,九月初在浙西的侍王李世贤也北上与李秀成配合作战,这样曾国荃的部队反而处于被围攻的地位。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也在皖南反攻宁国、宣城,威胁湘军后方的皖南地区。这时,曾国藩非常紧张,不得不求助于湘军系统以外的兵力。他向湖广总督官文说:&ldo;大江南岸之危实如累卵,不特江西可虑,即鄂境亦处处可虑。南岸果有疏失,则乘间偷渡北岸,亦属意中之事。&rdo;1所以他这时不但担心对南京的进攻陷于失败,而且担心从安徽、江西到湖北大江南北的清军阵地因此而全部发生动摇。曾国藩找不到任何别的援军,而李鸿章答应把白齐文的&ldo;常胜军&rdo;派来也没有实现。曾国藩只能以他自己直属的兵力来应付南京城下的一场大会战。

这场大会战历时四十六天。太平军的人数比敌方多,火力比敌方强,却没有能取得胜利,充分暴露了太平军这时在军事指挥和政治上的弱点。环攻曾国荃的太平军以李秀成与李世贤为主,其他还有十三个王的兵力,号称共六十万人。在他们组织这次进攻的会议上,李秀成特别强调&ldo;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失须联万心而作一心。&rdo;2其所以特别强调这点,正是因为太平天国中的许多&ldo;王&rdo;互不统属,在作战中并不能有真正的统一指挥的原故。太平军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对付曾国荃,而没有对作为湘军后方的皖南进行有力的反攻。皖南本是杨辅清、黄文金的地盘,但只靠他们自己的兵力没有能攻下宁国府。当时曾国藩曾说:&ldo;皖南十余州县几无坚城可恃&rdo;3。太平军不乘虚反攻皖南,却主要在天京城外同拼死挣扎的曾国葵打硬仗。这在军事上是不聪明的。结果,到了十月上旬,各种太平军纷纷撤退。湘军的主罗虽遭到严重的伤亡,却逃过了一次被歼灭的危险。天京估然处于被包围状态。

接着,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ldo;进北攻南&rdo;的新计划,这就是以重兵渡江北上,经皖北、鄂北而与从陕西来的陈得才、赖文光部会合,威胁武汉,把战场扩大到长江以北和长江上游去,从而分散敌方兵力,造成在天京外围歼击敌人的可能。这本来是好计划,可惜执行得很迟缓。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他们只派了较少的兵力渡江到天京对岸的浦口,虽然打败了叛将李昭寿的部队,占领了江北的一些据点,但是主力部队没有迅速跟上去。曾国藩立即警觉起来,在江北、淮南各地加强了防御力量。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以后,李秀成的大军才渡江北上。曾国藩一方面仍加强对天京的攻势,一方面在淮南地区处处坚守,使李秀成在这地区辗转各地无所作为。而且从陕西东下的陈得才和赖文光因为在鄂皖边界的大别山以西被清军拦截,无法前进,仍回向陕西南部。两军会师已不可能。这年五月,李秀成全军从江北返回江南,土气已经很不振,渡江过程中,又遭到湘军拦击,损失很重。这样,&ot;进北攻南&ot;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为配合李秀成的渡江北上,长江以南有许多支太平军部队从皖南向西进入江西,但是没有统一指挥,纷纷攘攘地各自活动,并不能造成对敌人的威胁。在这时期,曾国藩在天京以东安排下的两路反革命军队乘机发动了反攻。

一路是李鸿章的淮军。前面(第七章第四节)已经提到过,常熟的守将钱桂仁、骆国忠等是混在太平军中的阶级异己分子,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他们投降了清朝。太平军在同治二年(1863年)动用很大力量企图夺回常熟,但没有成功。李鸿章在确保了常熟这一据点后,才敢于出兵同太平军夺取苏州、常州一带。终于在这一年十月占领了苏州,并于次年(1864年)四月占领了常州。英国人戈登率领的&ot;常胜军&ot;是李鸿章在作战中得力的助手。但如果不是太平军内部分崩离析,李鸿章单靠洋枪洋炮和洋人训练的军队,也未必能这样轻易地取得胜利。例如,守卫苏州城的太平军的高级将领有五个王,四个天将,其中只有慕王谭绍光坚决地对敌斗争,其他四个王和四个天将都向敌人进行投降的谈判,他们联合起来杀死谭绍光,把苏州城献给了李鸿章。这些投降的将领立即都被李鸿章杀掉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