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些封建官僚看到了西方的武器的改进,但丝毫也不懂得这种改进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李鸿章在同治二年(1863年)说,&ot;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ot;50000004_328_33。可是现在总算已经有了大炮、轮船,为什么外国人还敢于来欺负,而且竟然挑唆日本这个区区&ot;小国&ot;来挑衅呢?李鸿章作为熟悉洋务情况的唯武器论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还不懂得使用后膛枪(即后装线膛枪),还没有铁甲兵船的原故。光绪九年(1883年)李鸿章向总理衙门说:&ot;同治初年我军在苏沪与洋人合力剿贼,其时洋人与我军所用者皆系前门枪炮,尚无后膛名目。西方军实,日新月异,各国尽改用后膛新式枪炮,操练精熟,中国若为弗知也者,殊可愧叹。&ot;4他自夸他的部队是最先购置后膛新式枪炮的。所以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响应总理衙门的六条&ot;紧急机宜&ot;说:&ot;各省抽练之兵用洋枪者已少,用后门枪及炸炮者更少。&ot;他认为这样的军队&ot;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侮实未敢信&ot;。所以他主张&ot;现有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ot;,&ot;沿海防营并换用后门进子枪&ot;1。淮军系统的湖北提督郭松林在光绪五年(1879年)奏请所有军队&ot;一律改换后门洋枪,用西人之法以练其纪律。&ot;2当时的各地机器局虽然能够造成一些枪,但后膛新式枪却只能向外国买。光绪十三年(1887年)新任四川总督刘秉璋奏报说:&ot;臣查上海、天津、金陵三厂为中国机器局之大观,然皆未铸后膛洋枪,而川省机器局竟公然铸之。臣于去年冬间初到川时,诧为神异,心窃喜之&ot;,但他说:经过实际操习,原来花了很大本钱造出来的这些枪全不合用,&ot;以更贵之价,铸无用之枪,殊不合算&ot;,因此他决定停办这个机器局,而以省下来的钱向&ot;上海地亚士洋行购定后膛毛瑟枪一千五百杆&ot;以及其他枪支弹药3。虽然清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财力做到普遍使用后门枪炮,但这种主张显然使上海的洋行和德国的克虏伯、英国的阿姆士特龙等军火工厂做了一笔笔大宗的买卖。
至于装甲的大兵舰,自己更是造不出来,只能花钱去买。当时不少洋务家们认为同治十二年之所以对日本委曲将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铁甲船上。文祥说:&ldo;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金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rdo;4。总理衙门也说:&ldo;伏查上年日本兵扰台湾,正恃铁甲船为自雄之具,彼时各疆臣防务未集,骤难用兵,均以彼有此船,中国无此船为可虑之尤。&rdo;1属于李鸿章系统的福建巡抚丁日昌更说:&ldo;查铁甲船为目前第一破敌利器,泰西各国皆视铁甲船之多寡以为强弱。即如日本墓尔小国,尚且罄其全力购成铁甲船数号以壮国势。……故大学士文祥亦曾请购办铁甲船以为自强根本,此论均属切中目前事机&rdo;2。他还说&ldo;彼族(指西方各国‐‐引者)所恃以纵横海上者,铁甲船、蚊子船及水雷、后门枪炮而已&rdo;3。但是据说&ldo;铁甲船每只价银二百余万两及百万以外&rdo;4。所以,总理衙门虽在光绪元年(1875年)已主张先买一两只试用,却在几年内未能做到。
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到六年(1875年到1880年)先后委托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的阿姆士特龙兵工厂买了十艘小型的兵舰,即所谓蚊子船和碰快船,花了近二百万两银子。在他提议下,广东、山东等省也纷纷购置蚊子船。但李鸿章认为这些还是不够的,&ot;欲求自强,仍非破除成见,定购铁甲不可&ot;5。这时清朝当局得到消息,说是英国新买下两艘德国制成的&ot;八角台铁甲船&ot;,可以转售,其价&ot;合中国银两核计约二百余万两之谱&ot;。李鸿章认为虽然筹款困难,但是决不可错过这个机会。他说:&ot;若机会一失,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ot;6。
在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买办性的封建官僚们就是用唯武器论和单纯军事观点来空谈&ldo;抵御外侮&rdo;,并用以掩盖他们的投降主义的。
由于某些原因,从英国转购德国所制的&ldo;八角台铁甲船&rdo;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在总理衙门的支持下,李鸿章终于经过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的伏尔舰厂订购了两艘较大的有六千匹马力的铁甲船(&ldo;定远&rdo;&ldo;镇远&rdo;)和一艘有二千八百匹马力的钢甲船(&ldo;济远&rdo;)。这三艘军舰造好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驶抵中国。这三只船和一切所属设备以及送船来华的一应费用,超过四百万两银子。
李鸿章得到这三艘船的时候,已经是在中法战争(光绪十年,1884年)之后。算是接受中法战争的教训,光绪十一年上谕说:&ot;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ot;1。这时设立了海军衙门,以醇亲王奕訢总理海军事务,并且决定首先加强在李鸿章主持下的北洋水师。继定远、镇远、济远三舰后,李鸿章又先后从德国、英国买进了若干艘船只,并建设了军港、船坞等设备。李鸿章的海军,同他的陆军一样,用了许多外国人。例如在定远、镇远、济远三船上有德国人四十二人。北洋舰队的副统领是英国人琅威理,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的军港和炮台也是由外国人,主要是琅威理和德国人汉纳根等人设计和监造的。当时,其他地方的名义上算是防御外国侵略的防务设施也总是靠外国人搞的,例如长江上的吴淞炮台、江阴炮台就是由英国人参加建筑和教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