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里,义和团势力已遍布天津。当时人记载,五月中旬,&ldo;在城内三义庙,树义和团旗,设坛聚众,无业游民纷纷往投&rdo;。&ldo;津城内外设坛数十处,群推三义庙为首,号曰总团。凡会议皆诣三义庙&rdo;。&ldo;团皆红巾蒙首,余布二尺余,托至脑后,红布围腰,红布裹腿,手执短刀,数十成群招摇过市。……途遇道府县,皆叱令下舆免冠。司道、府县、衙参皆不敢冠带。&rdo;1义和团群众焚毁了所有的外国教堂,而且同进行干涉的洋兵发生了初步的冲突。对于这种好像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力量,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裕禄毫无办法,只能承认它的存在,而且甚至让义和团派人来保卫他的衙门。
到了大沽口之战后,跟着北京朝廷的风向,裕禄公开实行招抚义和团的政策。天津附近各县的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六月初,裕禄报告朝廷说:&ldo;各属义和团民先后来津,随同打仗。&rdo;他接见了一些义和团的头头,例如&ldo;带同所部团民五千人&rdo;的&ldo;静海县独流镇团总张德成&rdo;。裕禄说,除张德成外,&ldo;如静海之曹福田、韩以礼,文(文安)、霸(霸州)之王德成,均尚可用&rdo;1。这时,在天津的义和团群众已达三万人以上。奉朝廷命令到天津了解情况的官员刘恩溥报告说:&ldo;团民虽有大小头目,而肯报名造册,藉便稽核者,不过十之四五&rdo;2。可见大部分义和团群众并没有接受招抚。裕禄虽然并不能通过他所认为&ldo;可用&rdo;的头子来把义和团群众控制起来,但却做到了使他们不能自行联合组织起来,三义庙的所谓&ldo;总团&rdo;渐渐地也就不存在了。
在天津的清朝官军原有聂士成(任直隶提督)所率的武卫前军,六月初,朝廷又遣马玉崑率领一部分武卫左军到天津。聂士成的部队曾奉令在直隶各地&ldo;剿灭&rdo;义和团,但在抵抗外国侵略军的天津保卫战中却进行了比较英勇的战斗。聂士成自己于六月十三日在天津城以南的八里台为抵抗侵略军的进攻而战死。他的部队转归马玉崑统帅。马玉崑在作战时要义和团群众作先锋,让官军殿后。在十三日夜里进攻租界的一次战斗中,义和团群众阵亡二千多人,而官兵连受伤的人都很少。当时有人记载说,义和团既遭到洋兵的轰击,又被在他们背后的官兵所枪杀,&ldo;故是夕团匪死者如此之多,并非皆洋兵打死。&rdo;3朝廷又派了一员大将宋庆到天津任帮办北洋军务大臣,当裕禄的助手。宋庆在受任时为慈禧太后接见。此人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战而退的将领,他向太后表示:&ldo;中东之役,仅与日本开衅,尚不能支,何况今拒八国&rdo;4?可见慈禧太后派他来,并不是为了认真打仗。宋庆在十四日到天津,十七日就&ldo;下令军中,痛杀&rdo;义和团群众4,当时人记载说:&ldo;宋军遇团即杀,年十六岁以下,则酌给川资,令其回里。半日间城内外树旗设坛者皆散去。&rdo;1就在六月十七日(7月13日)这一天,俄、英、美、日、法等国的军队发动了对天津城的进攻,第二天清晨攻入城里。这时,天津城外,清官兵还有七八十个营,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失,都纷纷向西撤退了。
在城市的复杂条件下,又加以义和团的存在得到了官方的承认,以义和团名义活动的人中间不可避免地混入更多的动机不纯的分子和流氓分子,他们乘机谋取私利和造作各种荒谬无稽的谣言(例如说用这样那样的&ldo;法术&rdo;就可以轻易地战败洋人等)。落后的迷信在当时的城市居民和官场中是很有市场的。于是环绕着义和团的神话就越来越盛了。例如参加义和团活动的有不少妇女,她们在天津被称为&ldo;红灯照&rdo;、&ldo;蓝灯照&rdo;。社会上传说,她们能够&ldo;作法&rdo;,云游到远处纵火杀人,夜间空中就出现红灯、蓝灯。这种怪诞的神话不能掩盖来自下层社会、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群众勇敢地参加战斗的精神。
义和团的基本群众在天津是同帝国主义侵略军作战的主力,他们英勇地战斗在反侵略的前线。他们曾打开官方的军械所,得到了一些枪支。但是他们一般地只有老式的冷兵器。他们在迎击当面的敌人时,又往往遭到从背后来的枪弹的射击。上述的奉旨到天津视察的官员刘恩溥向朝廷的报告中说:&ldo;团民大半手持刀矛,以血肉之躯与火药相敌,均属发于义愤,然皆勇而无谋&rdo;2。他又说到他所目击的十七日的战斗情形说:&ldo;宋军马军后队均退至十八里之北仓。团民虽抵御不退,苦无军火&rdo;2。可见在天津失守前一天,真正坚持作战的还是义和团。义和团的爱国群众,没有正确的领导,误信清朝官方真是要和洋人打仗,被驱使在一场城市保卫战中以血肉之躯与洋枪洋炮为敌。清朝官方当然没有资格讥笑他们&ldo;勇而无谋&rdo;。其实,官方正是利用他们的&ldo;无谋&rdo;,而把他们碾碎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争机器里。
监察御史郑炳麟(就是四月初提议收编义和团的那个御史)六月初九日的一个奏摺很能说明问题。他主张,对于京城内使馆区的洋兵,&ldo;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尅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rdo;。这时虽然朝廷已下过宣战诏书,这个御史却预计到,将来要用朝廷控制不了的理由而把杀洋人的责任推给&ldo;乱兵&rdo;、&ldo;乱民&rdo;。但是让&ldo;乱兵&rdo;、&ldo;乱民&rdo;久处在京城中是危险的,所以他接着说:&ldo;然后,尽移武卫军率义和团均赴津沽,俾当前敌,而以官军鞭笞督饬,使义和团奋勇杀敌&rdo;1。也就是,让义和团尽为外国军队杀掉。这样,他以为就可以使京城里&ldo;安堵如常&rdo;了。虽然事情的发展并不尽如这个御史的设想,但是他的确说出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所施行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