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好几千斤棒子面或者红薯,够一个村子里的人扛大半个月。
怎么选择,村长肯定清楚。
所以,哪怕是荒年,轧钢厂的采购员们,依旧会下乡碰碰运气。
只是下乡的频率比荒年前降低了不少。
曹卫国将张大海和郑月兰的资料,都递给王大山。
王大山认真对比起来,很快,也有了惊人的发现。
“7月12号,张大海一整天在厂里采购科上班,这一天郑月兰是下乡的。”
“7月19号、20号、21号张大海下乡,这三天郑月兰恰好来采购科上班。”
“8月3号,张大海来厂里上班,这一天郑月兰请假了。”
……
类似的,比比皆是。
一句话。
从7月开始,郑月兰刻意在避开张大海。
如果两人真是你情我愿的搞破鞋勾搭上的话,不应该是恨不得天天腻在一起?
郑月兰怎么会反其道而行?还这么彻底。
另外,郑月兰肯定能大概了解到张大海的上班情况。
方法的话……
例如,她可以在每个上班日提前去张大海家附近盯着,看他有无从家去厂里?
例如,她可以记住张大海的那辆厂里配置的自行车,每次上班到厂里的时候,首先看一眼张大海的自行车是否在厂里?
例如,她在考勤那边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为她提供消息,等等。
想要做到这些。
难吗?
难!
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很辛苦。
也从侧面反应出,她内心深处对于张大海的厌恶程度,是相当相当高的。
曹卫国狠吸一口烟:
“所以,我们继续做大胆猜测。”
“荒年这两年,郑月兰的任务指标完成度很差,工作岌岌可危。”
“但她又没有关系门路调其他岗位,她的处境很难。”
“张大海也许用采购的渠道、门路、关系来诱惑她,想要让她做情人。”
“但她扛住了诱惑,她是个很有骨气和自尊的女人。”
“张大海恼羞成怒,于今年7月份用强迫之类的方式得到了郑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