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灵峰宗论示元白 > 17 第17集导读(第1页)

17 第17集导读(第1页)

《灵峰宗论》最快更新[630kan。cc]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9面,

乙四、止观篇第四

前面的一科持戒是对治身口的罪业,那么这以下的止观主要是进一步地对治我们意业的烦恼。这以下我们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

丙一、总标

显密圆通,皆以解行双进为要。解者,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十方三世,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达此一念心性,即显密二诠之体,从此起于显密二行。显行依经修观,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略则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收尽。二十五境,各具二观。且约耳根言之,先从征心处破妄,唯心识观也。圆解既开,即于闻中入圆通常流,真如实观也。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咒,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识观也。由唯心识进真如实,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第一段是个总标:

显密圆通,皆以解行,双进为要。

在我们大乘的修学当中,主要是两个派系,第一个是显教,第二个是密教。这以下把显密二教的因果先做一个总标。先看它的果地功德。这个地方的果地功德,蕅益大师以“圆通”来总持一切大乘的功德。

“圆通”两字是出自于《楞严经》。《楞严经》强调的是一个首楞严大定,这种定是从佛性流露出来的,它是恒常地显现出来。首楞严大定的功德有三个:圆、通、常三个,应该是三个,省略了一个。圆通常是在形容首楞严大定的意境。

什么是“圆”呢?量无不周,谓之圆,就是说首楞严大定的那种量是周遍法界的,量无不周。“通”就是具无碍用,这种首楞严大定具足无障碍的作用,各式各样的三昧、各式各样的陀罗尼,都不能障碍它,具无碍用。“常”就是体性不变,那么这种首楞严大定的体性是不会随时空而改变的。所以说它这个圆通常是赞叹这个大乘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皆以解行双进为要”,讲出它的因地,那么这个解门跟行门应该是要互相地相辅相成,“双进为要”为它的一个主要途径。

我们前面也讲过,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假设只有解门、没有行门,它的情况就是浮,浮动,说食数宝,不能调伏心中的烦恼,就是浮躁;如果只有行门没有解门,那就是暗,你在黑暗当中完全凭自己的直觉摸索,这个是非常的危险,很容易堕坑落堑。所以说在趋向于圆通常的首楞严大定当中,一定是有解有行,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把大乘的因果先标出来。这以下把解行的内涵再把它作一个说明,把它开展出后面的两段。首先我们看解门,次第应该是先成就解门,再依解起行。

解者,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十方三世,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

那么这个“解”,当然理解主要是理解诸法的实相,明白生命的真实相。那么明白生命真实相怎么明白呢?“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就是说,在理解上,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你了达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现在当下在打妄想的这个明了的心性,它的体性是全体三德秘藏,那是一个佛的三种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当下就是佛的三种功德。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二》,把它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地方在《南山律在家备览》也提出了一个讲表。

首先我们看上面的众生识体,一切的有情众生的“识”,识,当然大家学过唯识学,这个“识”就是了别,有明了分别的功能,简别这个树木、石头它没有明了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先看它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当你在没有动念头之前,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把本来面目讲出来。

第一个、般若德: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我们在没有打妄想之前,我们本来是“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没有各式各样的杂染的烦恼。这是讲般若德。

第二个、解脱德: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这个是讲解脱德,我们这念明了的心性本来面目是具足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

第三个、法身德: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这个“平等”是指法身德,没有各式各样果报的相貌,你是个男人,我是女人,你是天王,它是个蚂蚁,这种果报的差别是不可得,这是法身德。

这个清净、自在、平等是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但是当我们这个念头一动,这个当中就是有事情要出现了,这个念头一动以后,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就是我们从本来面目当中开始一动以后,那就是一个惑业苦的一个流转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这副德行。这个就是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的相貌作了一个比较。这个地方的讲表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地方它把这个修行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什么消息?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就是我们烦恼的活动去造了罪业,由这个罪业去得果报。这个惑业苦的流转,背后有一个老板在支持这个惑业苦,背后有一个根本的无明,这个地方把这个贼给抓出来了,贼首就是妄想。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你要修止观,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贼的根本在哪里。当然我们也去忏悔罪业、也去对治烦恼,把烦恼跟罪业慢慢地消灭,但是这个都不是根本问题。烦恼跟罪业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在支持烦恼的活动、在支持这个罪业的创造,这个地方就是妄想,我们所要对治的。这个地方我们把它会归到讲义来。

这个解门,我们在大乘的修学,使令我们了解我们一念的心性当下具足三德秘藏,从这个地方出发开始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一个关键点。在《法华经》上说,有一个乞丐,他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他打了一个妄想了以后,就失去了理智离开了家庭,他家里面本来很多珍宝,他就以为他是乞丐,在外面流浪生死。被这个大富长者找回来以后,慢慢慢慢教育他,他才承当原来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然后从那个地方去学习、去经营大富长者种种的珍宝。

我们在修学佛法,佛陀是比喻说,我们在大乘当中,你的因地你一定是先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一定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出发,这是一个成佛的根本。这个地方《楞严经》讲出一个理由,说你因地的时候你不肯定你有佛性,你在果地不可能成佛的,因为因果不相随顺。你因地是用沙,你认为说你永远是个凡夫,烦恼是不能消灭的,那么你用沙去煮,顶多是个热沙,不可能把沙煮成饭,你一定是用米煮成饭。所以说呢,这个因地的肯定,就是我们这个解门,刚开始,“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这个是一个成佛的正因。如果这样的体会没有生起,那饶你百千万劫的修行,都不是一个成佛的资粮,因为你的因地刚开始就没有成就大乘种性。这是成就大乘种性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从解门的理解知道,我们这念打妄想的心全体就是佛性,这个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我们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这是不二法门。从这个地方出发开始去修行,这是乘性起修。这个修行的方法看第二段:

达此一念心性,即显密二诠之体,从此起于显密二行。

这是显密二教所依止的一个理体,从这个地方出发的。所有的密行、所有显教的修行,都是从这一念的对佛性的肯定的这样的思考去发动出你的菩提心乃至于你的六度万行,它是显、密二法所依的一个理体。这以下把显密的修行把它作出一个说明。先看显行:

显行依经修观,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略则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收尽。

显教的修行当然是随文入观,依止经文来修观,那么它的所观境有二十五个,《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了,再加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个都是当所观境,二十五个所观境。

能观的智就是两个,一个是唯心识观,一个是真如实观。这个唯心识观,它是一个对待的观法,对待的,它用清净的法来对治杂染法,它这个观法是这样一个态度。那么真如实观认为杂染法当下就是清净法,不必对治,这个是绝待圆融的观法。这两个有差别。先这样子讲,后面还会说明。

二十五境,各具二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