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灵峰宗论示元白原文 > 19 第19集导读(第2页)

19 第19集导读(第2页)

你的心改变了,这个业就会有变化。这就是: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所以《楞严经》,阿难尊者问佛陀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大家都是一念心性,我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一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佛陀一动念头,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佛陀你这么大的自在力。那么佛的心念跟我们的心念有什么差别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就是迷悟的差别,就是体同用别。

一个人做梦,在做梦的时候一念的梦心出现了很多很多杂染的梦境,他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一念的梦心跟醒过来的心那个体性、明了性是一样的,但是作用的确有迷悟的不同。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之前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生命就是一念的迷悟,这个是一个关键。

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去实践它的修法。现在的关键就是说如何地转迷为悟?这是一个修学方法了。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

试思平日,起惑造业,毕竟是谁。今书经忏悔,又毕竟是谁。

先提出一个疑情:我们过去颠倒的时候,起惑造业,那个是谁呢,造业者是谁?你现在觉悟了,书经忏悔,开始读诵大乘经典、开始忏悔,那个忏悔的人又是谁呢?

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认为造业的就是“我”,“我”在造业,忏悔也是“我”。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讲一个譬喻,我今天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一个新的房子,但是那个人是一样的,房子变化了,果报体改变了,但是那个“我”是不能改变的。其实这就是一个迷的境界,执着有一个“我”。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他利用禅宗的方式,利用疑情的方式,先把那个问题找出来,就是说起惑造业是谁而现在书经忏悔又是谁?说有一个“我”。好,观察这个“我”是不是存在。

此造业忏悔之念,在内在外在中间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过去现在未来邪?

这个常一主宰的“我”在空间上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既然你说有一个“我”,你这个“我”应该有一个依止处,这个“我”是依止在什么处所,在你的身体里面、身体外面或者身体中间?或者是这个“我”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有一个存在的“我”,这个“我”是青黄赤白呢,或者是长短方圆呢,它是什么样的形状?那么这个时间,它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我”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那么这是提出一个疑情。

当然,这个“我”它最怕最怕就是你回光返照。我们平常要是这念心老是在外境里面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活动、攀缘,我们一直觉得这个“我”是存在的,但是你一回光返照——果觅之了不可得,则罪福无主,名真忏悔。阿难所以顿获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罗汉也。

蕅益大师他这个思想是从《楞严经》,但是也跟禅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类似。禅宗的这种疑情几乎思想是根据《楞严经》出来的。禅宗的传承,我们看初祖跟二祖就看出他这个法门的传承:

初祖啊,“祖师西来意”,从西土来到东土,遇到了梁武帝,结果话不投机,他知道这个因缘没有成熟,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弘法的因缘成就。那个时候有一个慧可大师,他就去参访初祖。当然,初祖那个大威德,他也不敢进去,就站在门外。那个时候雪下得很大,那个雪就下到膝盖。站了一段时间以后,初祖就问他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呢?他说,愿和尚开演甘露法门。初祖说,诸佛甚深微妙的法门怎么是能够如此简单就开演呢?二祖为了表示对法的恭敬,拿刀子就把手给砍断了,就用手臂供养他,为法灭身,请法不懈。初祖看他这个诚意,这个人根性不错,可以。他说,你要开演什么法门呢?慧可大师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就是我的心躁动不安,希望你告诉我一个安心法门。初祖就说,将心来,我为汝安。哦!二祖回光返照,找那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最后结果是——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吾与汝安心既。

说“觅心了不可得”是你的安心处所,也是我的安心处所,也是十方诸佛的安心处所,十方诸佛那一念心就是安住在“觅之了不可得”的境界。所以说,“觅之了不可得”的结果就是“罪福无主”,不管是善业、恶业,我们平常的善业、恶业都是依止这个“我”,那么这个时候把这个我相消灭掉以后,这些有相的境界都消灭了,这是真实的忏悔了。那么它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阿难尊者顿获法身,那是大乘的法身的境界,悟入了大乘的法身;“性比丘尼”,这个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成就了阿罗汉果。

《楞严经》在这一段倒是蛮特别的,就是我们讲顿、渐、秘密、不定,就是闻大证小。这个“觅之了不可得”事实上就是我空观、法空观。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有两个差别因缘。如果我们今天觅之了不可得以后那个明了的心性也消失了,那就证得阿罗汉果了,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了,灰身泯智了;如果我们在觅之了不可得的当下,那个大悲心明了性现前,这个时候就入了大乘的法身。差别在这个地方。

若於无可得中,妄计有心可得,则旋犯旋悔,既悔仍犯,如隔日疟,有何了期。

前面是讲圆顿止观。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够从“觅之了不可得”这样的一种根本的智慧里面契入,在无可得中,在本来面目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当中,我们一定要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明了的心性有一个“我”,就是说起惑造业的是谁?是“我”,现在修善的也是“我”。那么这样子呢就有一个问题:“旋犯旋悔,既悔仍犯”,我们可以暂时地透过拜佛或者是念佛把这个烦恼调伏,但是那个“我”的根本问题在,这个“我”是个无明,无明它一定是扰动的,它一定还会再活动,你用石头把它压住了以后,没多久它又开始活动,它又开始造业。讲出一个譬喻,就是“隔日疟”,这个疟疾它就是隔几天发作一次。那么这样子是不能真实地、彻底地忏悔。这个地方是说对治止观跟圆顿止观有所不同。我们再看最后一段,结劝:

然大乘缘种,不可思议。勉强力行,功无虚弃。出世善根渐胜,世间漏种渐消,如明破暗,亦决不诬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我们的一段鼓励,说首楞严大定法门甚深甚深,我们思惟这个“觅心了不可得”是严重地违背我们的心情,但是没关系,我们这种熏习的力量不可思议。刚开始不要马上要求自己有很大的进步,这怎么办呢?告诉我们一个下手处——“勉强力行”,就是刚开始你相信佛陀的话,勉强自己:不能观要它观。那么你勉强自己去思惟“我空法空”,这件事情功无虚弃,慢慢地你这个出世的般若善根慢慢地殊胜,这种无明妄想有漏种子的势力慢慢地减少。讲出一个譬喻:光明终究是能破除黑暗的,“如明破暗,亦决不诬也”,这个功德是绝对不虚妄的。这个是说明修行的一个下手处是勉强力行,是这个意思。

这段论文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刚开始的“末劫开示未学”的意思?“是人罪障应念消灭”是说开示的那个人么?

【师父答疑】:“末劫”是末法时代。“是人罪障应念消灭”是能开示的人,“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成安乐国”,所开示的人他如果能够跟首楞严大定相应,也是可以,不过经文这段话是就着能弘法的这个人,主要是针对能弘法的这个人。当然,如果所开示这个人根性特别利,他根性非常利,有一种人叫“根利遮重”,他善根很强,但是他烦恼也很重。那么你给他讲了以后,他马上明白了,他也有这种力量,他也可以达到这种力量。但是在经文当中,这句话主要是鼓励弘扬首楞严法门这个人。所以你造了罪业了,你愿意把这个法门弘扬出去,你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灭罪的效果。主要是讲能开示的人。

【学员提问】:他能够灭罪最主要是因为相应的关系吗?

【师父答疑】:对。他跟这个法相应。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个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