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汝意不可信 > 9 第9集佛说(第2页)

9 第9集佛说(第2页)

有一天魔王带着宫女,想要干扰一位住茅篷比丘的修行。维摩诘居士知道后,他以神通力阻止这件事,又以大威德力把这些宫女带回家中教育她们。

居士问宫女,平时在天宫做什么事?宫女答说:我们整天唱歌跳舞,生活过得很快乐。居士教化她们说,妳们这些爱取烦恼的所缘境,是世俗的五欲境界,这种境界的乐受有很多的过失,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若以爱着心贪求世俗的五欲,这种五欲虽有乐受,但这乐受夹杂了烦恼,而贪、瞋烦恼的活动会破坏安乐。

其次,烦恼的相续增长,会使你付诸行动,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罪业会召感当来的苦果,所以对三界的爱着所产生的乐受,基本上在快乐的过程中,也带动未来痛苦的因缘,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天上的宫女说,我们习惯追求快乐的感受,若要放弃快乐的感受,我们该怎么修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居士答说,一个人追求快乐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妳们有另一个选择,可以修学大乘法乐。

什么是大乘法乐呢?若发菩提心,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生起好乐追求的爱欲,这也是一种快乐。发菩提心后,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修习这些善法,内心也会出现乐受。譬如你到大殿拜佛,拜佛后静坐,此时身心在寂静中也会出现乐受,这乐受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相应,这种乐受没有过失。

所以一个人对生命有所爱着,有所希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你的所缘境要正确,不能有所颠倒。小乘教法对心的爱欲功能是完全加以消灭,是灭色取空,对一切法不受,他们的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生死的杂染果报不生好乐,对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也不生好乐。所以《维摩诘经》说,小乘学者发菩提心比生死凡夫还困难,因为他们把发无上菩提心的爱欲也消灭了。

身为生死凡夫,对爱着世俗的五欲,应该加以呵责,但自己也要知道,所对治的是与五欲相应的爱欲,这要以转识成智的方式,把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功德的希求,而不是把它消灭掉。所以调伏爱欲时,要用转智而不是断智,否则错损菩提后,在成佛之道上,以后还是要启动对无上菩提的希求,你得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努力。

若修净土者这个更重要,净土法门的重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只是厌离娑婆,不欣求极乐,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创造的依正庄严,不生好乐,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缺乏感应道交的因缘。

所以藕益大师的开示中,他呵责明朝修禅宗者是偏空暗证,内心就只安住在空性,对极乐世界所成就依正庄严的假名、假相、假用,不生好乐。藕益大师说,身为生死凡夫,起初修学偏重修空观以调伏见思烦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空观出来时,要观察假观,自己要面对个体生命的现实,对十法界的因果要做抉择,抉择出娑婆世界是杂染的因缘,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因缘,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一章要我们能调伏爱欲,所谓的调伏是我们应该追求大乘的法乐,因大乘的法乐没有过失,而世俗的爱欲有过失,故应放弃,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七章明来暗谢

前一章讲到爱欲的转换,因为我们习惯在世俗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产生爱欲,如何把世俗的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的爱欲,这要靠智慧的抉择。在修智慧中,我们由杂染的因缘转成清净因缘,这先要建立大乘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大智慧的佛陀说,见道者,这念心能契证圣道。但凡夫的修学圣道,心中夹带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在起初修学时,心中有一些邪恶的功能,也栽培一些戒定慧的正念功能,内心是染净相依。杂染法与清净法之间的关系,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凡夫在未修成戒定慧之前,内心是一片黑暗,贪瞋痴的无明犹如暗室;在开始熏修戒定慧后,黑暗的四周出现了光明,于是光明就除去了黑暗,也就是说,黑暗不能破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学道见真谛理亦复如是,若能成就圣道,无明就灭除,戒定慧五分法身的功德就常存于心中,放大光明。

藕益大师说,在修学佛法转染成净的过程中,若要建立初步信心,心中要知道妄想无性,我们所对治的妄想是虚妄的,它没有真实体性,它是可对治的。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讲五时八教,他很强调妄想无性的观念。他说佛陀讲了五时又讲了八教这么多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呢?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对治法门也有所不同。众生根机不一主要是指妄想不同,如一百个众生中,每一个人心中的妄想都不相同,因为妄想是由境界的熏习所产生,而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中,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在天上待过,他在欲界天所熏习的妄想就与他人不同;有些人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三恶道,他在三恶道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会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处在□□、无□□的禅定三昧乐中,所以他在那种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不同。既然所对治的妄想不同,能对治的法门也就有所差异,所以佛陀说法时,以一佛乘分别说出种种的差别法门。

《阿含经》曾说有一大富长者,他的儿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后与比丘们修四念处、修苦行,修行很长一段时间,却都不能成就圣道。大智慧的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带这个比丘去向国王借皇宫住,比丘住皇宫七天后,他就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证四果阿罗汉。佛陀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有些人在苦行环境中能刺激他的道心,有些人在安乐环境中能帮助他修戒定慧,所以妄想没有自性,妄想若有自性,则消灭妄想的方法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妄想若有真实性,则成佛只有一个方法,其它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内心的妄想是不真实,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每一个人捏造妄想的过程千变万化,所以没有两个人所需要对治的方法是完全相同,原则虽然一样,但枝末的方法则有所不同。

这一章要我们建立信心,光明必定能破除黑暗。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会起一些烦恼,在烦恼生起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提起正念,或念佛、持咒,一方面也配合我们的观照。当正念一提起,无论烦恼已活动多久,烦恼马上被调伏,由此可知,烦恼是虚妄的,而戒定慧是随顺佛性,是一种真实的功德,真实能破除虚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他说一个人在无量劫的流转中,累积众多杀盗淫妄的业力,为什么在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十声就能带业往生呢?十声的佛号是如此的短暂,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是无始劫来的长久,短暂的十念佛号怎能灭除这么众多的罪业呢?

昙鸾大师说,因为过去造罪业时所依止的是虚妄心,而念佛时所依止的是真实心,真实能破除虚妄。犹如房子已经黑暗了三千年,但要使它恢复光明不用花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只要一瞬间打开光明,即能破除黑暗。我们承认自己心中有众多的烦恼,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成就心中的正念,我们不怕有烦恼,犹如不怕黑暗,怕的是没有光明。

所以本章说明来暗谢,光明能破除黑暗,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因为自己不愿意提起正念,所以有烦恼;若愿意修学正念,就不会有烦恼。犹如房子为什么会黑暗呢?因为你不肯打开光明的灯。光明确实能破除黑暗,但关键点在于你要启动光明。

这一章先建立修学佛法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以下一章说明智慧的内涵。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陀对所修学的法门做一个总结,什么是佛法修学的内涵呢?简单的说,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