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这些李鸿章都具备。
他非常幸运地投身到了曾国藩门下。曾国藩这个人,打仗不怎么样,治学也算不上&ldo;国学大师&rdo;,偏偏在培养人才方面相当地有耐心。政治这东西,跟对人很关键。
他知道李鸿章犯才子病,即锋芒毕露,但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多开会,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
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ldo;诚&rdo;字。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则大谈&ldo;挺&rdo;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李鸿章率淮军增援上海时,曾国藩更是像嫁女儿一样,事必躬亲,竭心尽力为其操办。曾老头锦上添花的爱好此时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首批援沪的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亲自接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补充淮军,其中有一份&ldo;嫁妆&rdo;颇为值钱,那就是程学启的&ldo;开&rdo;字营。此人原是太平军的将领,后来&ldo;反正&rdo;投靠清军,作战勇敢,颇为得力。李鸿章能够率领新组建的淮军乌合之众在上海站稳脚跟,全靠程学启在那忙活。曾老师要是在今日,一定能当个非常合格的首相,其能力可能平庸,但其所用所培养之人却个个都非常了不起,李鸿章、左宗棠,&ldo;中兴四大名臣&rdo;,他一个人就培养了俩。俗话说&ldo;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do;,要达到这个境界,&ldo;蓝&rdo;的素质非常重要。您要是运气好碰上了,那就等于是中彩了,不想发达都不行。李鸿章自称:&ldo;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按:注意&ldo;老翁&rdo;二字,李鸿章顽皮对世之心态可见一斑)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rdo;又说:&ldo;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rdo;这应该是真心话。可以说,李二先生的军功章上,至少有咱们曾老师的一半。从这一点来说,李鸿章有这么一位老师是非常幸运的。曾老师育人可谓非常合格,不像后来&ldo;国统区&rdo;的某些教授,学生搞点运动,无处容身躲在他家,他帮不上忙,想往外推又不敢,战战兢兢,吓得要死。其人格魅力与曾老师相比,差距不止十万八千里。
当然,这只是所谓的外部条件,如果李鸿章自己没有两把斧子,估计下场也不会比当年的何桂清强,但是李鸿章不愧是从曾国藩那生死未卜的大营里磨炼出来的,对于当老大争地盘,他是很有一套的。李鸿章在上海受任之初,危机重重。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洪老大自然也想得到这块肥肉,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总之是若即若离,虎视眈眈,摆明要拿下这场子。清廷当时是自身难保,自然无法分兵去保护上海。可上海毕竟是大都市,清廷开放的前沿,洋人在当地的利益甚多,因此并不想被洪老大给夺了去,于是组建了个什么&ldo;中外会防局&rdo;,凭借着先进的武器,总算是保住了地盘。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ldo;中外会防局&rdo;,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对淮军不以为然,一看穿着乞丐服的淮军,以为是安徽的小瘪三组团来揩油,非常瞧不起。面对这种&ldo;武器制胜论&rdo;,李鸿章激励将士说:&ldo;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rdo;
果然淮军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深刻领会其师&ldo;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rdo;的教诲,亲临前线指挥。有这样不怕死的领导,那士兵的战斗力还会差?自然成功打退了太平军,证明了自己不是小瘪三来揩油,而是要到上海当老大来了。上海那帮人一看李二先生杀太平军不眨眼,心底就惧怕了三分,以前只听说过&ldo;曾剃头&rdo;,谁知这位是个&ldo;李剃头&rdo;,知道惹不起,于是个个都老实了。老大的位子坐稳后,李鸿章开始从&ldo;吏治&rdo;入手,来个&ldo;大换血&rdo;,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人事上,那些当年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统统请回老家吃老米,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同时建立了不同于湘军的,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
李鸿章反对&ldo;武器制胜论&rdo;,但是他并不排斥先进武器,这是他的精明所在。他看到&ldo;中外会防局&rdo;就那么几个&ldo;洋鬼子&rdo;和&ldo;假洋鬼子&rdo;,但是凭借西洋军械,竟然多次打退太平军的&ldo;人海战术&rdo;,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西洋军械的威力。李二先生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不会相信仅凭人心就能打赢战争,只要对他有利的,他都会接受,因此要&ldo;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rdo;。淮军到沪未及一年,&ldo;尽改旧制,更仿夷军&rdo;,&ldo;鸟枪鸟炮&rdo;转变成了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进行训练,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李鸿章还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不到半年,淮军就迅速扩军至2万人,此后队伍不断壮大,至攻打天京前夕,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在军费上,为确保粮饷充足,减少纠纷,李鸿章采用&ldo;关厘分途,以厘济饷&rdo;的专款专用政策,以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会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而以厘金协济淮军。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厘卡也层层添设,当然这个对普通百姓不利,但是却是阔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为什么说苦了百姓,成就个人。而且我们的李二先生此时正雄心勃勃地&ldo;为天下计&rdo;,小民&ldo;岂足惜哉&rdo;。在对外关系上,李鸿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绅潘曾玮当说客,巧妙地平息了因苏州杀降而引起的戈登常胜军闹事,并最终巧妙地解散了常胜军,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手腕。可以说,正是在上海,李二先生初步将自己的&ldo;实用哲学&rdo;发扬光大,为此后的节节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