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则一向小瞧日本,再者平时受够了洋人的鸟气,也想杀鸡给猴看,通过打败日本警告列强。李鸿章则头脑更清醒,认为中日实力相差悬殊,主张寻求国际调停,尽量避免战争。
翁同龢呢?以主战派面孔出现了,极力要求打。他表态:朝廷既然花这么多的银子搞军事现代化,总得观观效果吧。就力主添兵,速赴朝鲜。
八月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打了两个星期,李鸿章开始琢磨变通了,他建议把俄国扯进来做外援,搞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翁同龢却反对。他以军机处的名义答复李鸿章:&ldo;俄国人靠不住,也不用他帮忙,单挑没问题。&rdo;这话说得够牛?的了。九月十六日,平壤失守了。第二天一大早,翁同龢知道了消息,当场就怒了:&ldo;这李鸿章,打仗老是被动防御,耽误战机,典型的右倾,应当批判。&rdo;并促使光绪帝颁谕&ldo;著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rdo;。
十七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翁同龢感到&ldo;鸭绿江一线可危,即渤海亦可危&rdo;。二十一日,建议&ldo;宜调东三省兵,而急设大粮台,派大员经理,又于鸭绿江岸筑土炮台等数事&rdo;。力主继续战斗。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战略判断也是对的,但是翁同龢并非行伍出身,对中日两国的战斗力差距缺乏清醒认识,所做部署无异于纸上谈兵。二十四日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由于淮军暮气沉沉,抵抗不利,次日第一军强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等地。三十一日,翁同龢拜见光绪帝时即&ldo;力陈京师阽危情形,请勿再迟一刻&rdo;。十一月三日,翁同龢被补授军机大臣。可见战争是对翁同龢有利的,事情危机,他倒凭着一腔热血升官了。
翁同龢是拿这场战争来赌光绪和自己的前途的,因此狂热地渴望胜利,但是这种要钱不要命的赌法注定将以惨败告终。他太没有章法了,焉能不败?当翁同龢知道金州也失守了,旅顺快保不住了,就慌忙派唐仁廉去增援。二十二日旅顺也失陷了,翁同龢&ldo;愤虑难当&rdo;。当清廷派使赴日议和时,翁同龢等仍主张征集湘军,用刘坤一为统帅,以挽危局。清廷采其议,命刘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
日军也是拿国运来赌这场战争的,所不同的是他们上下一心,准备充分。这一次,他们抓住了,也抓对了机会。一月十日盖平失陷。十四日,翁同龢对议和发表意见:&ldo;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使臣已遣而逗留,恐彼得藉口,且我之议和,正欲得其贪吻之所出,先作准备耳。幸少留意。&rdo;清流这帮文人毕竟都是科举中磨炼出来的,玩文字功夫一流,说自己向来不敢&ldo;阿附议和&rdo;,巧妙地将问题转移到&ldo;该不该议和&rdo;这个永远也扯不清的道德争论上,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主张战争,为一己之私克扣军饷的责任都被撇清,顺带还强调一下自己一贯的爱国立场,多么精彩的表白啊。可惜日本人听不懂,日本人只认刺刀,而这恰恰是我们大清帝国的官员们最不擅长的。面对接连的惨败,翁同龢就像一个明天就要考试而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的小学生一样临时抱佛脚,提出&ldo;悬破格之赏,不次之迁,以作将士之气&rdo;的建议,当然没有任何用处。他得知清政府派赴日本谈判代表,竟被日本政府无理驱往长崎的消息,又发出&ldo;近于辱矣&rdo;的慨叹。十三日,清廷改派李鸿章为赴日议和全权大臣。二十二日,光绪接见李鸿章时,军机大臣中,孙毓汶认为&ldo;必欲以割地为了局&rdo;,翁同龢则坚决反对,而且申明&ldo;台湾万无议及之理&rdo;。好一副爱国主义的面孔,可惜记性太坏,忘了是谁造成&ldo;必欲以割地为了局&rdo;这种万劫不复的局面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翁同龢只好发挥自己的特长,高调宣扬爱国主义以掩盖自己的责任,当他得知光绪帝希望议和速成时,再次&ldo;力陈台不可失&rdo;,而且指出,如割台&ldo;恐从此失天下人心&rdo;。我们的翁师父真是为国为民,可惜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结果条约还不是签了。翁同龢又&ldo;极言批准之不可速&rdo;,竟然想学李鸿章玩&ldo;痞子手段&rdo;,可见方寸大乱。翁同龢收到台湾士绅丘逢甲等自台湾来电后发出&ldo;无面目立于人世&rdo;之感。可惜只是感慨,没有付诸行动,不过他要是真的以身殉国的话可能下场还要好些,失误不仅可以一笔勾销,还将作为伟大先烈载入史册,我们翁师父显然没有做先烈的打算,所以他还是有面目活在世上,看来曾国藩老先生的&ldo;挺&rdo;经真是深入人心,不分清流浊流,大家都运用自如。
由此可见,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慈禧和光绪要负领导责任,李鸿章要负执行不力的责任,而翁同龢呢,只需要高喊口号,发发感慨,提些没什么作用的建议,最后竟然似乎什么责任都不用负,还博得个爱国的好名声,真正算得上个&ldo;聪明人&rdo;了。只可惜,老百姓虽然看不出来他的如意算盘,他的主子慈禧太后却通过此事将这一对师生(翁同龢与光绪)看透了。也为几年后一拍子将他们打下去埋下了伏笔。
通过王伯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顾问)所著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记载的一段亲历,我们来看看翁师傅心中的小九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