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广播和报纸都刊载了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姚梵按照自己的趣味,把勿谓言之不预这句黑话放在了最后面,在21世纪,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准备棺材吧。
随着广播和报纸的不断报道,国内开始出现了**集会,愤怒的学生们在俄国驻华大使馆外连日连夜的大声抗议,臭鸡蛋和墨水瓶时不时的从人群里飞出来,砸在俄国使馆靠外墙的窗户周围。
新任俄国驻华公使克里扬站在去年翻修一新的大使馆二楼阳台,刚一露面就被下面的抗议声浪吓了回去。
克里扬焦虑不安的吩咐下属:“再给莫斯科发报,快!我们绝不能和中国人在远东打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这头苏醒巨龙的恐怖不是克里姆林宫里那些大腹便便的贵族空谈家们所能想象的!一旦战争开始,我们在远东的百年经营都将毁于一旦!
这个疯狂崛起的国家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不可思议!其国内隐藏着恐怖的潜力!
他们的人民对政府的拥护近乎狂热!年轻人们个个自诩为领袖的忠诚战士!每个人都以为国家牺牲为荣!一旦开战,我们将被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冲来的士兵淹没!”
作为驻华大使,克里杨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去年初来到中国,克里杨就被深深地震撼,虽然中国的法律规定了外国外交人员的活动地域和权限,可即便是通过对北京的仔细观察,克里杨也能知道这个国家的肌肉每天都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生长着。
这个首都城市的各条大街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出口价格昂贵无比的吉普车、卡车以及拖拉机在路面上顺畅的行驶;
主干道边上竖立着高高的路灯,彻夜不息,自行车有着自己的专用车道,每天上下班时的自行车流量如同倾巢出动的蚂蚁;
城市的外围犹如被一个大工地包裹着,把城市的外沿不断的向四周延伸;
各种建筑物拔地而起,一个个由几十栋五六层楼组成的居住小区在城市中竣工,新小区中的暖气和水电俱全;
装电话的机构甚至个人也越来越多,城市中的书报亭里全都配上了电话;
货架上放满了琳琅满目书籍的五层大商场新华书城;设有十二个放映厅的大光明电影城;出售各种商品的超级百货公司;一座座容纳上千名学生就读的小学、初中、大学;一个个社区图书馆;正在兴建中号称将有十五栋楼群组成的国家图书馆……
一桩桩一件件新奇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城市出现,以至于这个城市的人已经光荣到近乎麻木的程度。如今他们向外国人投来的眼光中满是骄傲和自豪、可谓自信满满,丝毫没有几十年前的那些俄国驻华公使带回国内报告中所提到的麻木与畏惧。
大街上再也没有留辫子的成年人,曾经伴随这个国家人民而随处可见的辫子,眼下只有在妇女和蹒跚学步的小童脑后才能找到。
在俄国和欧洲卖的死鬼的收音机,在这个城市的售价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一,政府还在不断地把收音机和电池作为福利发给工人,现在几乎每户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收音机。
到目前为止,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都没能看懂中国收音机的构造,甚至连外面那种被称为塑料的外壳都不知道怎么生产。
在中国第五次拒绝向世界公布他的这种技术之后,上个月,各国教会异口同声的怒斥那收音机里面一个个如蜈蚣一样多脚的小片为魔鬼邪物,新任教皇在梵蒂冈大声呼吁全世界的信徒们不要购买会令人堕落入地狱的玩意,他声称收音机是魔鬼的粪便所制,每听一次都会让人堕落一分。
可即便教会如此抨击和反对,各国商人们却都纷纷从中国采购设备,委培安装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一个个造价昂贵的商用电台,每天播放着中国提供的音乐和各语种歌曲,当然还有无休止的广告。而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现在只要出行,如果手腕上不挂个小型收音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明人。
在去年,奥地利皇宫举办的新年舞会上,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手腕上挂着一个居然只有茶杯底大小的镶钻石和红宝石的收音机,还配有和中国同步上市的软线耳机,简直轰动了全欧洲,据说那是用华夏人民共和国主席姚梵送给这位曾经的茜茜公主的国礼,经过奥地利皇家御用珠宝工匠的精心加工才最终制成的。
克里扬参观过北京的各级学校,所有学生都显示出良好的营养状况,表现出了在极为严格的军事化纪律下才能养成的坚毅品质和举止。
根据共和国政府介绍,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到整个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这真是恐怖的比例,欧洲任何国家都不会像中国这样提供大规模的免费教育和免费的校内午餐。
共和国政府甚至还给学生发放统一定制的服装,这简直是靡费到了极致!更别提中国的大学居然是包吃包住包穿的所谓三包教育。
中国的三年小学和三年初中是义务教育,据说已经在全国普及,初中毕业生有三分之一可以进入三年高中,其余会进入三年制工商学校,高中毕业生中的三分之一可以进入五年制大学,其余大多选择进入工厂接受内部培训,或者进入高级工商学院。
而中国的大学被学生们私下称为电视大学,据说大学里八成以上的课程是用一种叫做电视的东西来进行教学。尽管市面上流传着电视的各种传说,可是中国暂时还没有对国外出售他们的那种所谓电视的打算,据说要等到1883年也就是两年后才开始接受全球限量预定。
可惜的是,克里扬的警告并没有惊醒俄国当局,亚历山大三世已经决定,在被中国拒绝转#让技术之后,倒向英国抛来的缓和对俄关系的橄榄枝,用对华的不友好行动作为投名状,寻求英国支持其在巴尔干地区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然,他也打定主意,如果中国妥协,他就给英国一个闭门羹。
亚历山大三世坚信,两个选择无论最终实行哪个,都将给俄国带来不菲的利益。r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