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福曌88玉米种特征简介 > 第229章(第1页)

第229章(第1页)

朱由崧哈哈一笑,说道:&ldo;大家不分学派,于这秋高气爽之际,纵论学问,倒也是一番盛事!&rdo;

圣门当中人数不多,却个个都是不凡之辈,而儒家学子这边却也声势浩大,几乎大半的学子都站在了他们这一边,另外一些则保持中立。

首先陈子壮就提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说道:&ldo;黄老之学说是依法治国,这么说法家也是你们黄老之学的一部分?&rdo;

张道玄点点头说道:&ldo;道法不分,也可以这么说!&rdo;

陈子壮冷笑道:&ldo;那么先秦亡于酷法,又作何讲?&rdo;

张道玄呵呵笑道:&ldo;其一,先秦之亡在于二世,并非亡于秦法,自商鞅变法以来,先秦百年的国史都是不断壮大的历史,可见秦法并无过错,反而是因为二世和赵高等人违反了秦法,才让这偌大的帝国轰然崩塌!其二,先秦之亡在于不尊天道变化,秦孝公之时,秦国羸弱,方不得不以严刑酷法增长国力,而世易时移,天道循环,六国既灭,当从黄老之学,宽法轻赋以养民,与民休息,秦不知天道,以致灭亡,正是天道体现。&rdo;

陈子壮皱了皱眉头,说道:&ldo;天道?我只知天不变,道亦不变,你所说的天道竟能变化循环?又是何物?便是我们理学的天理吗?&rdo;陈子壮也没意识到,他已经开始在用请教的语气在与张道玄讲话。

张道玄笑道:&ldo;天道并非天理,而是人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本无心,又何来理,天道便是人间的习俗、道德和秩序,就算是帝王也无法违反他,否则就会像夏桀、商纣及周厉王、隋炀帝一般祸乱天下。&rdo;

此时又有一人站了起来,说道:&ldo;松江学子夏允彝提问,朱子讲,存天理灭人欲,与阁下所讲并无二致,却更加严格民间的秩序,你们这岂不是拾人牙慧?&rdo;

张道玄摇头道:&ldo;我们的天道并非朱熹的天理,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太过荒谬,天既无理,那么他所说的理,也是人理,人理原本就是万民共同认可的秩序规则,那么其中必然包含人欲,甚至是万民之欲,怎么能够消除?他的天理不过是自己制造出来,以惑万民的歪理,我们应当顺应万民,而不是使万民顺应某些人制定出来的&lso;理&rso;。&rdo;

张道玄这句话可是直接打中了理学的命脉,争论就更激烈了,不过最终谁也没说服谁,朱由崧直接定了个平局,来日再来论道,理不辨不明,既然想要驳倒对方,就显得了解对方,这反倒是让黄老之学传播的更快了。

第七十四章儒道之争(中)

&ldo;张先生,你看这次皇爷爷的意思是什么?&rdo;朱由崧已经接到了被召回京的诏书,不过诏书有些奇怪那就是要他先行回京,而神枢营的军队则需要在腊月伊始动身。

张道玄说道:&ldo;这也是帝王心术,我朝对军权的把握最为严格,要殿下先行回京那是也是为了让朝廷有时间控制住神枢营而已!这也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决策。&rdo;

朱由崧不禁苦笑道:&ldo;最是无情帝王家!&rdo;

张道玄笑道:&ldo;王爷不必如此,实际上恐怕有人就是为了让殿下对皇上产生不满之心,才会向皇上进献此计,不过怕就怕这些人还是别有用意啊!&rdo;

朱由崧奇道:&ldo;还会有什么用意?&rdo;

张道玄笑道:&ldo;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这次我还是跟着殿下一起去一次京城为好,反正那个论道大会已经不需要我了!&rdo;

此时随着青云湖畔论道大会的进行,很多学子也被黄老学这边的人拉了过去,已经变成了学子之间的论道,火气少了不少,求知的意味却多了一些,张道玄作为最高级别的老师已经不怎么加入这种论道了。

因为圣旨很急,朱由崧也不得不第二天就收拾上路了,这次因为不过是初秋,运河已经经过了整修挖深,正是大举向京城运送漕粮的时候,因此朱由崧也乘坐着蒸汽船开始向京城进发。

&ldo;嘿哟哟来!嘿哟嘿!&rdo;运河两岸众多的纤夫喊着特有的号子,拉着硕大的官船,虽然初秋已经寒意乍显,不过这种繁重的劳动仍然让他们精赤的上身,汗流浃背,后面跟着的官兵却不时地给他们抽上几鞭子,仿佛驱赶牲畜一般。

张道玄叹道:&ldo;这次又不知道有多少漕丁家破人亡了!&rdo;

朱由崧奇道:&ldo;家破人亡?这也太严重了吧?&rdo;

张道玄说道:&ldo;也难怪殿下不知,这漕运之弊有三,其一,运费并不由朝廷担任,而是由粮户承担,太祖认为这漕运费用原本就是取之于民,若是再经官员手中,反倒是多方延误,再有贪墨之举的话,反而加大了粮户的税赋压力,因此太祖之时就规定这运费都是直接由粮户承担,只是后来漕政,各级官吏层层盘剥,周围农户甚至要承担原本正粮数目的两三倍,黑心点的能够达到四五倍。&rdo;

朱由崧不禁叹道:&ldo;贪官污吏,哪朝哪代能够禁绝?&rdo;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那自称是跳出了治乱循环的新朝,贪腐就从未禁绝过。

张道玄继续说道:&ldo;人心本私,贪腐自然难绝,不过这第一嘛,因为承担漕粮的农户大部分都是盛产米粮的地区,负担虽然重,却也不至于家破人亡,关键是第二,农民被金点应役,荒时废业,如此艰苦暂且不论,若是途中遭遇风波漂没,朝廷却不会自己承担损失,必然着官吏索要赔偿,官吏贪腐无度,这些人家破人亡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