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甲申之乱 > 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第2页)

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第2页)

这熊皮就是再金贵,小皇帝和老学官们也不大关心,最要紧的还是那封书信。

有事不在奏章里直陈,而是再弄封书信出来,肯定是有很紧要的事情。

书信是工工整整地蝇头小楷,天眉地肩规规矩矩,一看就知道是李四找人代笔之作。

盈盈满满好几页,千言文字也不是李四那个不怎么会写字的武夫能够写出来的。

“……自甲申而至乙酉,今已丙戌年亦……自崇祯而至弘光,今为兴武之朝……”前面寥寥数句都是说近年来所经历的剧变,后面地才是重要内容。

“自大行皇帝授于

职,臣疏于职守,鲜有传道授业之机。旋刀兵乱起,难,更罕有机缘,每思及此,深感愧对大行皇帝托孤之重,惶恐不盛……”

李四的太子校典还是崇祯皇帝在位地时候授予的,也没有上过多少课程,更没有能够给于当时还是太子的兴武小皇帝多少指导,这是李四的遗憾。

“今大统已定,赴死之士待命,后方稍安,可大军北伐,光复北都兴我汉家,指日可待。终有闲暇,思圣君大业,当是需臣效力之时。两地相隔,特以书之,若有不解指出,学官可解。今岁首课,谓之民本……”

现在的情况好转了,李四也能腾出时间来继续给皇帝上课了。只不过淮西和南都距离太远,可能说的不尽翔实,好在有那么多老学官们,可以弥补。好了,忠诚伯要开始上课了,第一课,就是要说说什么是民本。

“所谓民本,即民为根基,官为枝干,皇为末叶……春秋往返,末叶枯荣,可见枝干凋零否?”

这样地也就是李四敢这么当面锣对面鼓的说出来。老百姓是树根,官僚是枝干,皇帝只不过是树上地叶子,每到春秋季节,树叶子就哗啦啦的往下掉,可枝干不会动。

“然叶者,虽为末亦为首……,若到世无旷夫家无怨女,人人不饥不寒,生民养生之时丧死之际无憾,此为王道之始也。”

“王道一事,知易行难。江南富庶,可为王道之。然则穷荒僻野之地,何为?”

“唯有民心!”

“民心者,实为洪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然则稍加导引……”

李四地这封书信,可谓苦口婆心。前半部分还是满嘴仁义道德,满篇的民本民心,后半部分却是让人匪夷所思。按照李四地硕大,民心已经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力量,而是可以借助可以操纵甚至可以凭空制造的一种力量……

这可是和儒家的思想和境界完全违背,满篇都是厚黑之言,强调的更是“术“势”两种力量。看李四的这个意思,这位太子校典不是要把圣天子教导成正大光明的明君,而是弄一个王莽之流的人物出来……

这可比所谓的帝王心术更上层楼,在很多地方,小皇帝看的似懂非懂,好像是有那么个道理,可仔细一想,又完全不是那么回子事情……

“忠诚伯之言差矣,只要民心向我,不管是李闯的百万贼军还是满洲十万铁骑都不足为虑。

民心所向是要朝廷仁政为先,轻徭薄役为基。是非黑白善恶美丑,亿兆百姓看的清清楚楚,这民心又如何操纵?”

……

南都和淮西不过是一江之隔,随着物资源源不断的涌入,各地民生迅速好转,最起码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惨剧。

在严寒之中,没有百姓因冻饿而死,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了不起地政绩。

朝廷里的支援从东往西,赴死军通过种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取得的物资从西往东,两个方向的补给让淮西和豫东地百姓取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再不必为明天的衣食而焦虑。

虽然这些物资还不可能支撑整个淮西到夏粮收获的季节,最低限度也能维持到天气转暖。只要天气暖和了,粮食的消耗也就小一些了。老百姓们不是没有过过苦日子,知道应该如何维持生计。

只要天气暖了,新鲜的柳叶子,肥美的榆钱甚至是一些瓜瓜果果的东西也就下来了。虽然这些东西不能完全代替粮食,可也不会饿死人了。只要大帅那边零星的支援不断,大伙儿挺一挺也能熬过去。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也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待遇。

在归德西北、开封正东,黄河有一个舒缓地拐弯儿。由于黄河频繁泛滥成灾,这一带已经成为荒原。

每一次黄河泛滥,滚滚的水流都会带着巨量的泥沙把这一带化为泽国。洪水退去以后,泥沙掩埋了田地和村庄,只留下一望无边满是细沙的荒原。

尤其是从元末开始,黄河地泛滥频繁就是一个很大很危险的问题。(当然,要不是这样也就没有黄河大起义,也就没有现在地大明朝了)直到如今,沿河两岸的百姓一直在不断加高堤坝,而黄河本身的泥沙也在不断的太高河床。几百年来,黄河水面比这一带的树尖子还要高出许多。

脑袋上顶着的就是滔滔黄河,脚下踩踏地是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就是那些低矮地小山丘子,也没有黄河的河底更高。因为这几年黄河没有大规模泛滥,很多地方已经长出了野草和树林……

这一带地村庄早在百十年前就掩埋在黄沙之下,距离最近的村庄也远在四十多里之外。一百多年以来,这里首次出现了大群人口地聚居,首次出现了“村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