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
虽然辽东距离京畿之地足有千里之遥,但此地每逢年关,喜庆的气氛却是丝毫不亚于关内,反倒是有过之无不及。
尤其是近些年,朝廷于关外平定了建州女真,尽收失地,使得朝廷威势大震,世代生活于此的辽人百姓更是欢喜异常。
放眼望去,气势恢宏的城池中,除却树梢上的皑皑白雪之外,便是烟花爆竹的碎片,空气中还残存着若有若无的火药味。
自从建州女真覆灭,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率众西迁,并不知所踪之后,辽东经略熊廷弼在获取了天子的允准之后,便着手东扩,试图恢复早已国朝实际控制百余年之久的"奴儿干都司"。
为了更方便的统筹全局,辽东经略熊廷弼干脆将其"经略衙门"都搬到了位置最偏远的开原城。
曾几何时,自朝廷逐渐失去了对奴儿干都司的掌控之后,守望相助的铁岭及开原城,便是朝廷在辽东半岛实际控制疆域的最东端。
而这两座城池也因为毗邻建州女真的故地,最先被老酋努尔哈赤纳入囊中,成为其"建国称汗"的根基。
虽说因为叛徒李永芳的临阵倒戈,开原及铁岭并不似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的抚顺及清河堡化作一片废墟,但因为老酋努尔哈赤于辽东的高压统治,曾经人口还算稠密的开原城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也沦为了一座空城。
世代生活于此的辽人,死的死,逃的逃,仅剩下些故土难离的老人于城中苟延残喘。
待到建州女真覆灭之后,为了躲避战乱分布在辽东各地,亦或者逃窜至朝鲜的辽人百姓方才逐渐回到故土。
经过这两年的休养生息,如今的开原城倒也恢复了些许元气,虽然仍远远无法与辽沈这等辽东重镇相提并论,但也不至于方圆百里,杳无人烟。
。。。
。。。
"飞白兄,热乎乎的元宵。。"一座略显寒酸,但门楣上却挂着"经略衙门"牌匾的府邸内,一位身穿绯袍的中年文官正领着几名小吏,笑容满面的将几碗仍在冒着热气的元宵搁置在眼前的桌案上,并朝着案牍后埋首于公文中的熊廷弼呼喝道。
自从建州残余被朝廷大军于河套平原剿灭之后,几乎大半辈子都在与女真部落打交道的熊廷弼便转移了注意力,将其全部精力用于"开发"辽东之上。
除却一向畏威而不怀德的蒙古鞑子之外,世代居住于此的女真部落,熊廷弼也是毫不手软,软硬兼施的令其部落首领赶来开原觐见,重宣大明于此地的统治。
现如今,熊廷弼更是派兵越过了"镇北关",深入大明朝廷已有上百年未曾踏足的"奴儿干都司"。
为此,这段时间熊廷弼可谓是日夜颠倒,就连半月前的"年节"都在处理公务,态度竟然比昔日与建州女真彼此对峙的时候还要认真许多。
"唔,孟泰兄。"听闻耳畔旁响起的呼喝声,眼圈发黑的熊廷弼便是打了个哈欠,朝着来人点了点头。
朝廷虽是将与其配合默契,彼此共事多年的老搭档袁应泰调往陕北,担任宁夏巡抚一职,但也"善解人意"的为其重新指派了一位搭档。
周永春,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并于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此后便长期于辽东任职,一度官至辽东巡抚。
在与朝中"东林"关系密切的袁应泰尚未被提拔之前,熊廷弼的搭档一直是眼前其貌不扬的周永春。
"还在忧心塞外蒙古的事?"
一瞧熊廷弼心不在焉的样子,周永春便是微微一笑,大概猜出了其心中所想,但炯炯有神的眸子中也是泛起了些许惊疑之色。
作为在辽东权势仅次于熊廷弼的辽东巡抚,周永春自然也知晓了一则近些时日才从塞外传回来的消息。
就在不久前,一支世代居住于"奴儿干都司"的深山老林之中,并以游牧及渔猎方式为生的女真部落被不断东扩的官兵发现。
经过短暂的对峙之后,这支人数仅有数百人的女真部落选择向大明"臣服",并进献了对于他们极为重要的动物毛皮及颇为少见的野山参。
虽说这些所谓的"贡品"在象征意义上远大于实际意义,但为了方便朝廷日后在奴儿干都司的统治,熊廷弼还是授意前方领兵的将领对直至女真部落予以奖赏。
但令熊廷弼怎么都没有料到的是,那支女真部落在收到了朝廷赐予的粮食及棉甲之后,竟是告知了一则令其有些茫然甚至说是不可思议的消息。
依着这支女真部落所说,如今的"奴儿干都司"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女真部落及蒙古部落,其中势力最强者便是盘踞在乌布苏湖附近的和托辉特部。
关于这所谓的"和托辉特部",那些终日待在深山老林之中,消息极其闭塞的女真人也说不清其来源,只知晓是一支实力不容小觑的蒙古部落,他们曾在几年前被迫前往其驻地朝贡。
如若事情到此为止,熊廷弼倒也不会有太多意外,毕竟昔日"蒙古帝国"的疆域可谓是广袤至极,所谓的"蒙古西征"更是充斥于各式各样的史书上。
这人迹罕至的奴儿干都司有蒙古鞑子出没,熊廷弼并不感到意外,甚至觉得这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但那些女真人带来的消息还远不止于此,驻扎在乌布苏湖附近的和托辉特部虽然在"奴儿干都司"不可一世,但好似也面临着强敌的吞并。
他们上一次被迫前往乌布苏湖朝见,便是因为这和托辉特部刚刚吃了败仗,需要借此方式维系其统治。
不过在具体的情况,那些女真人却是一概不知了。
消息传回开原之后,已然许久不曾经逢战事的熊廷弼迅速便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危机,一连多日都是扑在此事之上,并接连召见了多位蒙古部落首领,希望能够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关于"和托辉特部"以及其强敌的消息,却不想一无所获。
为此,熊廷弼便寄希望于史书及蒙古典籍,希望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