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生逢盛世的意思是什么 > 第38章(第1页)

第38章(第1页)

寇准的前景看似一派光明,拜相好像只是时间迟早的事,也就是再熬上几年的资历,便可走马上任。但寇准还是少年得意,仕途太顺了,政治上也就不够成熟,加上性格过直,好使性子,易遭人忌恨,一时光鲜的背后其实却埋下了隐忧。

起伏与定策

寇准为政作风强硬,固然有天子撑腰,成为制衡其他大臣的新锐,却不免树敌过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如此一来,他便成了出头易烂的椽子,所谓&ldo;木秀于林,风必摧之&rdo;。

此时,别的文官大臣不说,枢密院的长官张逊就与寇准过不去。张逊出身太宗藩邸时的亲随武臣,靠着攀龙附凤骤然升至高位,寇准自然看不上,因此在议事时与其多次发生争执,因此结下怨仇。张逊见识和能力虽都存在问题,但官场那套斗争的手段却不缺乏,他要找机会报复自己的这位副职。

淳化四年(993)六月的一天,寇准与同僚温仲舒一同乘马行走在街上,突然被冲出的一个疯子拦住连呼万岁,恰巧又被负责巡逻的一位武官看见。此事纯属精神病人的荒唐举动,或许还是受人指使,本与两位枢密副使无关,但张逊闻听后立即唆使那位武官上告,矛头却直指寇枢密一人。天子下诏询问,寇准深感冤枉,遂要求请温仲舒出来作证,张逊则坚持由上告者单独入宫汇报。最终,寇准与张逊两位在天子面前互相指责,相互揭短,甚至于声色俱厉,令太宗大为恼怒,这简直成何体统?天子对此事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张逊显然是牵强附会,打击报复,必须收拾!但寇准也缺乏涵养,既不分场合,又不识大体,惹得上下不满,应该给他点教训。于是,太宗当即将两人一同免职,张逊被贬降为闲差,寇准也离朝外任。

遭此意外打击,性情刚烈的寇准出任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知州,远离了朝堂,自然心情郁闷。对他来说,青州衙门的事很简单,可以抓大放小,一般事务都交下属办理,自己有空便与僚属饮酒,以排遣烦恼。据宋人记载,他酒量极大,无人匹敌,这倒是吻合其性情。他肯定也反思了这次教训,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但遗憾的是其秉性难改,以后还要为此付出代价。正如荀子所云:&ldo;不知戒,后必有。&rdo;

皇宫里朝堂上,不见了寇准的身影,太宗皇帝时常闷闷不乐,想到寇爱卿的坦诚好处,便念念不忘。寇准离朝不久,天子就多次对身边人说:也不知寇准在青州是否快乐?近臣们安慰道:寇准去的是好地方,应当不会受苦。这样的问话多了,宰执大臣揣摩到陛下有召回的意思,这当然是他们不愿乐见的事,便对太宗说:陛下经常思念寇准,听说他却整日纵酒作乐,不知是否也思念陛下?天子听罢,遂默然不语。这些谗言虽能令太宗一时不快,却难改变天子对寇准的赏识和思念。

次年九月,寇准奉诏回朝,升任参知政事。此时,天子已到晚年,最操心的大事莫过于立储。之前已说过,两次册立皇储的失败,令太宗既伤感又烦恼,东宫便长期空置。这引起了朝臣们的忧虑,唯恐天子一旦突然谢世,势必会因嗣位之争,引发一场政治危机。于是,个别官员上奏请立皇嗣,结果引起猜忌心极重的太宗不满,将他们贬斥外地。

但天子眼见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臣僚们私下里又议论纷纷,猜测未来的人君,长此以往难免人心不稳,拉帮结伙,甚至有发生意外事变的可能。看起来,是该到确定太子的时候了。太宗从来独断宸纲,立储当然由自己拿主意,但也有必要听取信赖臣子的意见,以免考虑不周。

寇准返京后,立即被宣诏入宫觐见。天子一见到他,便撩起龙袍,一边让他看自己伤重难愈的足创,一边动情地发问:爱卿为何来得如此缓慢?他连忙回答道:为臣没接到诏令是不能进入京师的。太宗接着问:朕几个儿子中哪一个可以继承皇位?寇参政当然明白此事非同小可,之前几位朝臣都因冒昧提议而遭贬,但他从来敢说真话,便直率地答道:陛下为万民选择储君,不可与妇人、宦官商量,也不可与近臣谋定。唯有陛下自己斟酌,来挑选负有天下众望者。话说到此,天子沉吟良久,屏退身边人,独自询问寇准道:襄王如何?他当即回答:知子莫若父,圣意既已明确,就应马上确定。于是,太宗皇帝随之确立了襄王的储君地位。这位襄王便是日后的真宗皇帝,而寇参政则就此立下了定策大功。

襄王元侃晋封寿王,并依照惯例出任开封府尹。一年后,也就是至道元年(995)八月,寿王再被正式宣布为皇太子。据史书称,诏书公布之日,京城百姓涌上街头,夹道围观出行的太子,一些人还喜悦地说:真是少年天子!消息传入宫中,太宗皇帝感到不快,就召见并发问寇准:民心这么快就归属太子,如此将置朕于何地?看到多疑的暮年天子猜忌到太子,寇准的大智慧派上了用场,他立即祝贺道:百姓爱戴,正是社稷之福啊!言简意赅,明着是称颂陛下英明,选对了接班人,暗里却是保护寿王。太宗转身进入后宫,告诉后妃们寇参政的话,自然也是一派祝贺声。天子这才转忧为喜,重回殿堂,当下设宴感谢本朝&ldo;魏徵&rdo;,君臣俩一醉方休。

二度受挫

寇准重返庙堂后,出任的虽只是副宰相之职,但因有天子的格外信任,其影响力却非同寻常。像在决定中书大政及其他重要事务上,他都有很大的发言权,因为此时唯一的宰相吕端和几位执政大臣也是在他的引荐下获得重用,故对这位天子亲信相当谦让。不过,在一往无前勇担责任的同时,寇准没有从之前遭贬的事上汲取教训,过于外露的老脾气依旧,仍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时常一意孤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