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的孙子,小孔老师子思先生也是这个脾气。小孔老师和鲁穆公的关系是这样: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ldo;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rdo;子思不悦,曰:&ldo;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rdo;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ldo;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rdo;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孟子万章》)
鲁穆公多次去见小孔老师,问古代千乘之国的国君,是怎样和士人做朋友的呢?‐‐意思是,让我们交往吧。
小孔老师的反应是不高兴。&ldo;按古人的观点,国君应该给士人当学生,而不是当朋友。&rdo;
孟老师又解释小孔老师的意思:按地位,您是君我是臣,我不配跟您当朋友;论德行,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哪配跟我当朋友;想当我朋友都不行,召见我当然更不行。
从上面引的话很容易看出来,儒门这股子傲气,是源于这样一种自负:比道德,我们是最好的。
为什么我们的道德能这么好呢?孟老师说,人的天性之中,都包含着一些美好的品质,主要是以下四种: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但是,这些美好的品质,大多数人培养得并不好,被恶劣的环境给毁了。就像绿树茏葱的山丘,生生被砍成了秃岭。但是我们孔门高手不一样,这四大美德,从小都发育得特别好。
为什么只有我们发育得这么好?孟老师并不藏私,介绍过修炼法门。比如我们中学里学过的&ldo;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rdo;云云,就是其中的一段。那么多痛苦,都是在练级。当然,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孟老师关于&ldo;知言养气&rdo;的一大篇议论。
这段话太长,又非常不好懂。总之,孟老师说了,&ldo;浩然之气&rdo;养足了,可以&ldo;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rdo;,那境界非金庸、古龙所能梦见,完全进入了玄幻的范畴。
当然你又会问,道德好有什么了不起?光凭道德好你就能打败官二代,横扫高富帅?别说,孟老师还真有这个自信。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君王们在儒生的指导下,把自己天性中的善良发掘推广开来,从而建立一种有道德的政治,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
通过安抚百姓的途径而追求称王,没有人能够阻挡。天下将在你的掌控中运转。
所谓&ldo;保民而王&rdo;,也就是行仁政。
【段子为证】
孟子养气的理论,后来很被重视。魏晋隋唐,佛教、道教盛行的时候,儒家的人往往也有这个倾向‐‐就是承认本门的功夫,只解决社会问题;宇宙、人生方面的困惑,则该到佛经、道藏里去找答案。大概从韩愈开始,儒家想把这块失去的阵地夺回来。
宇宙人生方面的问题,人是不可能知道确切的答案的。既不可能知道答案,又总是忍不住要追问,其结果,就是往神神叨叨的方向上发展。
复杂繁琐的宗教哲学,是神神叨叨地探讨宇宙人生;女生们研究星座,玩塔罗牌,也是神神叨叨地探讨宇宙人生。
孔子喜欢说&ldo;不知也&rdo;&ldo;空空如也&rdo;,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虽然多数时候属于玩低调,但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谈性命与天道,是事实。
所以,二程、朱熹他们翻《论语》时恨不得掘地三尺,就差喊一嗓子:&ldo;这个可以有!&rdo;但就是起孔老师于地下,他也只能双手一摊:&ldo;这个,真没有。&rdo;
所以有学者说,倘不是碍于孔子的祖师爷身份,按宋儒的偏好,很可能是不想把《论语》列入《四书》的。
于是孟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程、朱们看到&ldo;浩然之气&rdo;这一段的时候,真是欣慰无比。
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为什么&ldo;其功甚多&rdo;?因为有了这个,我们也可以在宇宙人生方面跟佛教、道教叫板了。
&ldo;仁&rdo;者无敌
大体上,孟老师是这么论证仁政的伟大意义的。
先看一下《孟子》开头,孟老师和梁惠王的对话。
王曰:&ldo;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rdo;
孟子对曰:&ldo;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lso;何以利吾国?&rso;大夫曰,&lso;何以利吾家?&rso;士庶人曰,&lso;何以利吾身?&rso;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rdo;
梁惠王问,您老人家大老远跑来,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啊?所谓&ldo;利吾国&rdo;,这个利自然是国家的利。这点,过去注解《孟子》的人,从最早的东汉赵岐,到影响最大的南宋朱熹,到集大成的清代焦循,意见是非常一致的,朱熹就说:&ldo;王所谓利,富国强兵之类。&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