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从苏联到俄罗斯发生了什么变化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李:是不是可以也把这样的作品看作&ldo;劳改营文学&rdo;,早就用这种形式体现出来了?

蓝:那时是不能叫&ldo;劳改营文学&rdo;的。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描写修建白海运河和莫斯科地铁的,其实全是由劳改犯修的。我到过北方的第一大港纳霍德卡,感觉这里的人与别处的人不一样,文化素质都很差,后来才了解海港原来是由劳改犯修建的,劳改犯分批释放,看守们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繁殖的后代,当然缺乏文化教养。劳改犯中富农很多,所谓的&ldo;富农&rdo;就是种田能手,种的地多,就是富农,然后打成劳改犯,无偿地去劳动,连莫斯科地铁的设计师都是劳改犯。反革命分子白天黑夜都得干活,干不了就枪毙。所以修建那么多东西,它是没有成本的。

二、一个世纪的漫长接触、影响(3)

李:成本就是人的生命。由此看来,鲁迅,包括后来的茅盾,他们看到的苏联文学不少是粉饰太平的,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都没有反映出来。我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好像能唱许多苏联歌曲,其中有一首号称&ldo;第二国歌&rdo;的《祖国进行曲》,歌词大意是:&ldo;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我们有无数的森林、田野和河流,我们亲切的称呼是同志。&rdo;过去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现在知道了有一种受骗的感觉。现在看来,官方承认的作品大多数是虚假的,一种虚假的东西能够影响这么多读者,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历史悲剧性。

蓝:现在俄国的电影,一演到劳改营的场面,就放这支曲子。这些作品里宣扬的英雄主义也是不简单的。像《勇敢》写于1934‐1937年,正好是&ldo;大清洗&rdo;时期,写的是伯力往北、阿穆尔河上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忘我劳动建设共青城的情景。当时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参加劳动鼓舞很大。但这里面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背景:斯大林担心这个地方不是俄国的,就把其中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迁走,把大量的俄国人迁进来。他以建城的名义,从苏联各地调来积极分子,完成这项光荣使命,号召俄罗斯人到这里来。《勇敢》讲的就是这件事。

李:当苏联解体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东西,苏联不但继承了沙皇大国沙文主义的东西,而且还套上了革命的外衣。苏中关系也始终是围绕着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表面上是为了革命,实际上是虚假的,包括旅(顺)大(连)问题,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东路问题也同样如此,这样国际主义的东西和民族主义的东西搅和在一起了,历史太复杂了。现在回头看,了解了斯大林时代一些作品产生的真实背景,觉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的影响是悲剧性的,有很荒唐的东西在里面。

蓝:它们都包着革命的外衣。这也是个大题目,三言两语说不清。我建议你看看朱正先生写的《解读一篇宣言》。我在俄罗斯看过一本书,叫《一杯苦酒》。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他沉痛反思自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这七十年,其中明确承认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

李:这令我想起了1948年萧军在东北对苏联人的批评。

蓝:但是萧军反映的东西都很浅,被刘芝明批判的《来而不往非&ldo;礼&rdo;也》讲的不过是白俄赶中国孩子,中国孩子往俄国住宅里扔石头。他矛头针对的是白俄,实际上白俄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红军是怎样把白俄打败的,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邓尼金曾有六大本的回忆录,如实地写出白军是怎么组建的,怎么被打败的。白军是遵守纪律的,因为它们是由军官组成的,是职业军人,不像红军召来一群工农发一枝枪就让他们去打仗。邓尼金当总司令,拿的钱很少,下面的人拿的就更少了,所以发生抢劫。在哈尔滨的那批俄国人,是被打垮的白军。雅尔塔会议,罗斯福希望减少美国损失,要求苏联出兵东北,结果苏联占领东北,态度非常蛮横,把机器都搬走了。而且占着不走,最后还是蒋介石通过杜鲁门施加压力,他们才把东北让给国民党,还不让给共产党。

李:显然,斯大林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

蓝:在海参崴的火车站上就写着:&ldo;海参崴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它就是我们的。&rdo;这里用的是&ldo;就是我们的&rdo;这个不常用的代词,而不用通常的代词&ldo;我们的&rdo;,是有意的。1860年俄国根据不平等条约(1858年订立的《爱珲条约》)抢占了中国的海参崴。海参崴俄语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ldo;占领东方&rdo;。这里有大片土地,丰富的资源,清朝嘉庆年间尚属吉林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后清王朝衰败,驻军又少,俄国当然容易侵占了。中国大连就是尼古拉二世占领的。我1953年去大连时,车站上还用俄文写着&ldo;达里尼&rdo;,就是&ldo;远方&rdo;的意思,离俄国很远嘛。当时旅顺、大连到处是俄国军人,直到1956年才还给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是战胜国,可是好像战败国似的,他们占领后的态度极为蛮横。我谈的是历史,并不像今天有些俄国人所说的,中国要收回领土。现在中俄东段边境已划定,仍是按现存边界划的,但也不能忘掉历史。

三、高尔基与斯大林(1)

李:现在对于高尔基评价比较多,特别是《不合时宜的思想》在中国出版,改变了人们过去对高尔基的一些批评态度。高尔基对列宁、斯大林的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在历史比较方面,或者您认为有哪些可以谈的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