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生气,就是不愿让人说自己没有容人之量,连布衣兄弟徐达都信不过给逼退。他本来有让把徐达慢慢架空之心,不料徐达抢先辞了职,心中难免恼羞成怒。并且目前他也不想让徐达离去,因为还有一个更紧迫的计划需要借助军方的力量。这次他只打算借此契机修理武安国一下,免得其将来不好控制,并且要迫使他与徐达等人拉开距离,以防其旧的军方势力刚刚消弱,新的军方势力又兴起来。
&ldo;好张利嘴,好说辞,你说,你在来京城之前为什么要散尽家财,难道朕封你为官,是要了你的命吗?不是你怕朕负你,又是怎地&rdo;!朱元璋见武安国把干系推了个干干净净,怒喝道。
这个问题正问到武安国要害之处,如果说把名下各个产业低价卖出是为了更好的尽忠报国,谁都不信。当时在怀柔就有人认为武安国是落水之后,发热烧晕了头。武安国本也说不出这么媚的话来,只好低头不语。
朱元璋见他不说话,更怒,斥责道:&ldo;你觉得朕太不讲情谊,对大臣太凉薄是不是!你怕朕有朝一日也对你不利,先让那些和你相关的产业避祸是不是。就凭这个心思,朕就可以治你欺君之罪。如果朕想除你,两年前即可除你,何必容你到现在。在你心中,朕真的是那种不讲道理的昏君吗?&rdo;朱元璋越说声音越大,声音夹杂着愤懑与无奈。&ldo;你光看到那些获罪的大臣一家之哭,听到过在他们治下的百姓无数哭声吗?想他们当年和朕一样,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百姓,不是蒙古人逼人太甚,他们会拎了脑袋,陪朕造反吗?如今学了几句子曰诗云,就和当年的蒙古人一样欺压百姓,夺人田产,淫人妻女,纵子行凶,任爪牙为恶,连蒙古人都不如,朕不除了他们,早晚他们也会被揭竿而起的百姓杀死,害得朝廷也受他们的拖累。&rdo;
这几句话句句属实,明初的很多大臣们的确得了天下忘了本,干了很多为人不齿的事。大臣们的子孙除了徐达、李善长的后人等家教比较严之外,大多数仗着父辈的功绩四处招摇搜刮,给武安国的感觉和当年在北京的太子党差不多。倒是这个朱元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也好,时时不忘自己出身微寒,施政很少祸害百姓。几个儿子都先后派到老家体验民间疾苦。当年有好事者曾帮忙修朱氏家谱,把朱元璋和宋朝的大儒朱熹扯在了一起,朱元璋知道后,批示说,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农夫,父亲贫病而死,连墓地都是别人施舍的。自己要饭,当和尚,做小贩这些事情没有必要掩饰。朱氏一族,不是什么名门,家谱就从自己修起。正因为吃过当百姓的苦,所以朱元璋才深知官逼民反这个道理,对官吏要求极其严格。贪官的下场往往是剥皮实草。武安国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一人有罪,牵连亲属朋友和严酷的刑罚理解不了,但对于贪官污吏,也恨得咬牙切齿,在北京的日子,他曾亲眼见过沿街卖报纸为生的下岗职工,也亲眼见过明火执仗瓜分企业财产的官僚。所以听朱元璋如此一说,倒多了几分对这个皇帝的敬意,作为比自己少进化了六百多年的前辈,能有这番忧民之心,也实数不易,自然不能要求他和现代人一样有平等思想。想到这里,心里约略有些愧疚。
朱元璋又训斥了一番,发泄够了,心里多少痛快了些。近年来,天下渐渐安定,但百官却越来越胆大妄为。在朝堂上也是分为几派,遇上事情不考虑如何解决而是惘顾事实的互相攻击。这里面有他故意纵容的成分,因为这样才好控制局面。但作为皇帝,再也没有当年大业未成之前支使千万人如心使臂的感觉。他可以随意处置官吏,官员们只会求饶,没有人敢顶撞他。越是这样,他越孤独,越想找人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说个清楚。今天终于和武安国这个外国归来的人叫嚷了一番,虽然有失身分,但心中的悒郁也散去了不少。见武安国不作声,脸上出现不好意思的神色,以为他认错了,声音也慢慢降了下来。
&ldo;你们都觉得伴君如伴虎,却不知道朕的苦心。只要你一心为国,无不臣之心,不作祸害百姓之事,朕还能捏造罪名给你吗?&rdo;
&ldo;当然不会,臣把产业分散,也不全是怕引起朝廷的不快,导致玉石俱焚。臣当官之后,肯定再没有精力管这些产业,做生意总是有赔钱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照料却要逞强,一不小心,把产业弄跨了,反而不美。不如给它们找个好主顾&rdo;。武安国慢慢解释道。
&ldo;就算你有些道理吧,你给百姓赚钱,朕看没什么不好。但以轻慢朝廷之事,你也否认不了,不全是,就是有大半原因都是。你是个聪明人,做生意的本事比朕年轻时好多了。朕当年往来贩货,也没你这番本事几年内成为地方首富的本事。可有时候你也太聪明了,你觉得徐达辞官,君臣之间就没猜忌了,大家都皆大欢喜了,你也太小看朕了。朕没读过书,也知道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搞得大宋空有百万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逢战必败,连个小小的西夏都打得大宋没有还手之力的故事。你这样,不是想让我大明重蹈大宋覆辙吗?&rdo;
&ldo;托万岁的福,陛下年青时,不是做生意的本事不好,而是蒙古人为政太恶。臣做生意做得好,是借了万岁的仁政&rdo;。武安国见朱元璋火气渐小,赶紧轻轻的拍了他一下马屁。眼见让徐达交出兵权这件事,朱元璋非要推到自己头上。推脱是推脱不掉了,不如说出番道理,让朱元璋打消疑虑,把灾难降低到最小。想到这,轻声建议道:&ldo;陛下,大宋杯酒释兵权,看似迂腐,实际上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祸,不得已而为之。蒙古人兵权集中在武将手里,才会出现各部混战的情况,导致天下大乱。杯酒释兵权不是没有好处,只是没有采取措施预防其反面影响。&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