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载四月条,杨国忠派遣御史分道捕人强征入伍,连枷送往军中,送行的父母妻子哭声振野,可视为《兵车行》的时代背景。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担任右相,因此《丽人行》有可能写于十二载春。至于杜甫自京赴奉先的时间,则在十四载十月到十一月之间,安史之乱正好发生在十一月。
新的诗风
杜甫的贡献在七律。
七律是格律诗的一种,在后世更是常用的一种。但在初唐和盛唐,诗人们更喜欢的是古体,比如李白和岑参;或者五绝和五律,比如孟浩然和王维。王昌龄的名作更清一色都是七绝,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ldo;秦时明月汉时关&rdo;和&ldo;一片冰心在玉壶&rdo;。创作七律的也有,却乏善可陈。
让事情发生变化的,是杜甫。
杜甫当然是全才。他的五古如《羌村三首》,七古如《饮中八仙歌》已于前介绍,其余则五律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五绝如&ldo;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rdo;,七绝如&ldo;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rdo;,也全都脍炙人口。[40]
但真正超越了前人的,还是他的七律。
比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的作品,因为不但完全符合格律,而且做到了极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简直就是既可以学习又无法企及的范本。[41]
也许,必须稍微讲点这方面的知识。
跟所有格律诗一样,七律最重要的是平仄。平,大体上就是现代汉语四声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则是上声(上读如赏)和去声,再加古代的入声。所以,某些现在读平声的字比如发、七、出,也是仄,因为在古代是入声。
平仄的要求叫粘对。粘就是相同,对就是相反。一般地说,一句当中,第二个字与第四个字,第四个字与第六个字都要平仄相反。一首诗当中,第一句和第二句要相反,否则叫失对。第三句和第二句却要相同,否则叫失粘。以下由此类推。不过,韵脚的字,平仄是一样的。句中某些字,也可以马虎,但平脚的句子不能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42]
符合要求,又怎么样呢?
就会错落有致。因为字与字,句与句,都是相反之后又相同,相同之后又相反,读起来特别好听。
这是音乐之美。
平仄之外是对仗,包括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如杜甫的&ldo;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rdo;,就是每个字都对上了,可称工对。[43]
这是文学之美。
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这当然很难。但,由于我们这个世界原本充满了矛盾,对仗的使用便可能因为张力而产生奇效,比如&ldo;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rdo;,或者&ldo;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rdo;。[44]
至于七律,也有它的优越性:七言较之五言,八句较之四句,空间更大,余地更多,可以游刃有余地起承转合,尽管难度也因此更大。所以中唐以后,七律便佳作频出,金句迭现。比方说,刘禹锡的&ldo;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do;,许浑的&ldo;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rdo;,以及李商隐的&ldo;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rdo;。[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