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为什么抛出这么一套理论呢?这证明了他对当时政局的清醒认识和他的高智商,当时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搞着,但是朝中态度很微妙:光绪皇帝和翁同龢是坚定的支持者,但是奕?和李鸿章表示反对,慈禧态度暧昧。此时走错一步,后果将不可预料,而他张之洞一向是标榜改革的,他是强学会上海分会的名誉会长,还答应每月支持强学会三千两银子的经费,变法中坚杨锐和杨深秀是他的学生,和梁启超也多有来往。
他这么做主要是做两手准备。如果变法成功,自己也算个功臣,但是当他看到强学会的第一期报纸竟以孔子为纪年而没有用光绪纪年时,便知苗头不好,于是登报自去会长头衔,并借口经费紧张,不予兑现每月三千两的援助。更绝的是他还闭门修炼,弄了个《劝学篇》。文人毕竟是文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你康梁不是要尊&ldo;孔圣&rdo;吗?那不就是&ldo;中学为体&rdo;了,至于&ldo;西学为用&rdo;嘛,老佛爷也不反对啊,洋务运动不是搞了二三十年了吗?这一招果然是八面玲珑,新旧两派看了都喜欢。
张之洞&ldo;中体西用&rdo;的全盘主张是在维新变法期间,以辅助变法内容不偏离传统体制和名教的目的而推出的。那么,他到底是新人还是旧人呢?《时报》在张之洞去世后发表时评说:&ldo;张之洞之得名也,以其先人而新,后人而旧。十年前之谈新政者,孰不曰张之洞、张之洞哉;近年来之守旧见者,又孰不与曰张之洞、张之洞哉。以一人而得新、旧之名,不可谓非中国之人望矣。&rdo;
张之洞搞出的这个超美观的理论,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大清王朝的面子。大清的改革啊,变法啊,说白了,都是逼出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大家都是稀里糊涂地干着,一人一个心眼,谁也说不清到底要干什么,很有点无厘头的色彩。
诸位也都知道,咱中国人干啥事都要有个理论做指导,否则就干不好。面对着理论缺位的现状,最高统治者的郁闷可想而知。这时,《劝学篇》的出现,给老太后解了围。
&ldo;中学为体&rdo;,说白了,就是把老祖宗的东西当基础看待,不管怎么变都不能离了这个宗。于是,老太后吃了定心丸,顽固派们也高兴。把保守集团这边哄爽了之后,老张又用&ldo;西学为用&rdo;把改革派也哄爽了。两边都哄爽了,事儿自然就好办了。老张还真不愧是大清的第一支笔啊。
老太后将《劝学篇》下发各省省长、教育厅长各一部,令其大量印刷发行,广为传达这一重要学说。《劝学篇》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一个叫渥内基的美国传教士竟将《劝学篇》译成英文,题名为《中国的唯一希望》。在华的耶稣会教士,还将此书弄到法国去了。它的影响广播于海内外,由此成为一代名著。
今天,每个上过高中历史课的人,都知道了张之洞和他的&ldo;中体西用&rdo;,但往往没有去深究其背后的玄机。
第29节:包尽天下事,方圆一瞬间
(四)包尽天下事,方圆一瞬间
对于一些大人物,如果总是仰视,恐怕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对于他们,也许只有在哈哈镜中,才能还原真实的面目。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位张都督的奇闻轶事‐‐哈哈镜中的模样!
张之洞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日下午2时始入睡,到晚上10时始起床视事。(如果那时有互联网,张公肯定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网虫。)下属们要找他,有时要等到半夜。当年的斯大林也是如此,全国官员的生物钟都为之改变,结果,当斯大林去世后,时差很难改变了。例如,李文石每日入署办公,皆在晚10时以后。藩臬两司于上午谒见,老头子有时还没睡醒,只好在门厅坐候,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小时。道府以下属官,好几天都见不着张大帅的面那是常事。所以当时湖北的官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能&ldo;拼体力&rdo;。但是张帅毕竟不是铁打的,为大清国日理万机,操老心了,加上年纪也大了,体力难免不支,有时与客人谈话没几句,就呼呼入睡,将客人搁置一旁。
1902年,袁世凯从河南彰德返天津,绕道经汉口到南京,拜访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张之洞设宴款待,又屏退左右密谈二小时。当谈得起劲时,张之洞却睡着了。
《张之洞像》袁悄悄告退,嘱仆从不要惊动张大帅。清制,凡总督出和辕门须鸣炮致礼,袁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自当鸣炮礼送。炮声一响,将张之洞惊醒,自知失礼,急忙追至下关,向袁表歉意,相约后会有期。
次年,张之洞从武昌入京觐见,途经保定,袁世凯率北洋将领和属官司设盛宴款待。当袁亲自率领属官举杯为张祝酒时,张之洞又一次伏案呼呼入睡,使袁颇为难堪。
对大名鼎鼎的袁世凯都是如此,可见其他官员的遭遇了。对于张督的这种睡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书中有精彩的描述。后来,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其中一条即为&ldo;兴居不节,号令无时&rdo;。清廷谕令粤督李瀚章查明具奏。瀚章因之洞督粤时理财有方,自己继任时应用裕如,心存感激,遂奏复:&ldo;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rdo;可见朝中无人莫做官真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