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施粥的善举一直都没有听过,李娴对此也乐此不疲。
按照她的说法,这种善举是在给以后积福,是给他们的孩子积福。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在这个年头,就连官府的赈灾粮都是一点一点发放的,施粥更是只有一天一顿,哪像姜府一天两顿的施粥。
后世王刚老师在电视剧里扮演的和珅说的很好,灾民已经不能算是人了,只要能活着就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灾民开始涌向阿城附近的姜家,一时之间阿城的灾民人满为患。
姜云志只不过是个刚刚发迹的小贵族罢了,虽然李娴是公主,但每个月的例钱也就那么点儿,陪嫁虽然挺多的,甚至是超过了礼制规定的范围,但那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于是,姜家施粥的频率虽然还是一天两次没变,但粥的浓稠度却降低了很多。
那个浓稠度,如果真的施行所谓的粥能立筷、筷倒人头落的赈灾方针,那姜云志怕是不知道得死多少次了。
不过说归说,他这是自发的赈济灾民,用的是他自己的钱,别说没有所谓粥能立筷的规定,就算是有也管不到他头上。
所以姜云志并不担心这个,他担心的另有他事。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他担心这种越来越稀薄的赈灾粥会引起灾民的不满,继而对他造成什么不可预计的麻烦。
然而,这种事情并没有出现。
俗话虽然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但俗话也说了,人心都是肉长的。
姜云志虽然不是在这大灾之年唯一一个以私人力量去赈灾的人,但纵观所有人,姜云志的举动却更能令人动容。
发迹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两年罢了,家底本就微薄,施粥的次数和浓稠度还都比别人高,这怎么能不令人动容?
甚至,灾民们还自发的帮着姜云志干起了活儿。
因为蝗灾的影响,长安周边的土地一直到现在都闲置着,因为只有到六月份才能开始种植大豆或者小米,而且就算是到时间了还不一定能按时耕种。
别忘了,蝗灾虽然是一闪而逝的事情,但旱灾仍在持续。
以前的佃户里没有南迁的那一部分每天在喝完粥之后都会带着农具去姜云志的田地里,去做一些翻土、除草根等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儿。
他们的行动也触动了从其他地方赶过来的灾民们,在佃户的带领下他们也不好意思就这么白吃姜家的粥,也开始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没有农具,那就掰树枝、用手挖,办法总是会有的。
“能做到这份儿上的,你可能也是头一个了。”长孙无忌看着田地里乌泱泱的灾民,心生感叹。
他是收到了大量灾民往这边聚集的消息过来的,因为他害怕发生民变,阿城区在实力上是不如灞桥以及蓝田地区的,所以他担心这里的县衙处置不当。
但没想到,他来到了之后看到的却是这么一幅景象。
“其实我也没想到。”姜云志看着那些灾民们,有些感动。
“本来我想的只是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粮食是财富,人口对于朝廷来说也是财富,用一次性的财富去换可持续性的财富是很值得的一件事情。”
“我从未奢求过回报,但他们却自发的给予我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