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的显著特点 > 第119章(第1页)

第119章(第1页)

沙皇俄国派出的全权代表巴布科夫在他所著书中供认了俄国政府和官员们如何挖空心思进行欺诈。为了把斋桑泊地区和特穆尔图淖尔地区都说成是俄国的领土,他们利用北京条约第二条汉文本和俄文本有些用语的不同来捣鬼。北京条约第二条把雍正六年(1728年)所立的一个沙宾达巴哈界碑作为西部国界的,中文本中说,国界线是由此&ot;向西&ot;到斋桑泊等等1,而俄文本却说是&ot;向西南&ot;。由于&ot;向西南&ot;划,对俄国更为有利,他们坚持,在这点上只能以俄文本为根据,因为俄文本是&ot;庄本&ot;,而&ot;在译成中文抄写时,造成了明显的错误&ot;2。但是他们是不是一切都以俄文本为准呢?也不。他们发觉,俄文本中所说的&ot;中国现有卡伦&ot;在中文本则说是&ot;常驻卡伦&ot;(卡伦即哨所),而&ot;常驻卡伦&ot;这个用语可以被利用来做文章,他们决定在这里必须照中文本。他们把&ot;常驻卡伦&ot;解释为固定设制的卡伦。由此,他们就说,中国的国界必须按那些固定设制的卡伦来划,至于在此以西的&ot;前列卡伦&ot;和&ot;外线卡伦&ot;一概不算数。这一点是俄国方面始终坚持,而清朝官员开始时是坚决反对的。巴布科夫书中说:俄文本和中文本的这种不相吻合处&ldo;应当归咎于在最初制定时核对条约的两种文字上的疏忽大意。&rdo;(其实可能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想到可以这样来利用常驻卡伦这个用语。)但是被认为&ldo;正本&rdo;的俄文本毕竟没有&ldo;常驻&rdo;字样,怎么办呢?这个厚颜无耻的扩张主义者认为这没有什么关系,&ldo;由于中国委员完全不懂俄文,这种情况在当前的谈判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不便之外&rdo;3。

清朝官员们到了具体划界时才看出俄国人在北京条约中把西部界线写得那么简略是存心不良。代表清朝政府参加塔城会议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说:整个界线虽然&ldo;袤延万里&rdo;,但&ldo;其中并未指明逐段立界地名,已属有意欺混侵占&rdo;1。由于中国方面拒绝接受俄国人对条文的解释,同治元年的第一次塔城会议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总理衙门的官员们在北京向俄国公使继续辩论有关问题。他们说,如果早知道条文中说的不是由沙宾达巴哈&ldo;向西&rdo;,而是&ldo;向西南&rdo;,他们是不会同意这个条文的。他们又说,&ldo;常驻&rdo;并不是长驻的意思,而且北京条约的条文中也没有明白说常驻卡伦就是边界线,但是他们始终不知道在俄文本中连&ldo;常驻&rdo;这个字眼都没有!

当然,蓄意侵略的强盗不会因字义学、法理学的辩论而让步。俄国人从会议开始前就不断地出动军队,分股进入阿尔泰、塔城、伊犁等地区,抢劫骚扰,宣称要强占他们认为属于他们的地方。像巴布科夫书中所说,他们在新疆,仿照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方面已经实行过的做法,用武力造成既成事实。巴布科夫说:&ldo;我国部队分布在国界上(他们所片面认定的国界‐‐引者)的这一事实明确地向中国人表示,我们有充分的可能随时以武力来支持我们的要求。&rdo;&ldo;我们在实际上占据了接近常设卡伦线的地方,以此向中国代表们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认定这条线就是国界线。&rdo;2同治二年五月间,在伊犁地区,清朝军队与侵入的俄军接仗,互相开炮轰击,俄军受到挫折。但是负责边防的将军们断定自己毫无作战能力,清朝政府也十分害怕决裂。总理衙门说:&ldo;查西北一带边疆,道路绵远,防不胜防。似目前议战议守,两无可恃&rdo;。因此,只能接受俄国方面的分界的方案,&ldo;倘再不准其照约议分,迁延日久,势必愈形决裂。现值兵饷两绌,若堵御不力,致被深入,恐所失愈多,转圜愈难&rdo;1。虽然总理衙门又说,在会议中,还要&ldo;酌量情形妥为商办,倘能挽回一二,于边疆亦不无裨益。&rdo;2但是妥协的调子已定,软弱的态度只能使蛮横的敌人更加蛮横。

俄国人对于清朝方面要求重开塔城会议的答复是,只有&ldo;不加变更地接受我国的划界草案&rdo;,才能派出代表到塔城开会,否则就&ldo;停止划界事务&rdo;3。这就是说,根本不是举行什么会议,完全没有商谈的余地,清朝政府的代表所能做的事只是在俄国提出的划界草案上签字。沙皇俄国的这种极端蛮横的态度使腐朽无能的清朝统治者只能屈从。以明谊为首的清方代表们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地接受了俄国人起草的议定书和他们画的地图。就这样,沙皇强盗又从中国割去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但这还只是他们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系列的巧取豪夺的第一步。

扩张主义者的胃口永远不会满足。沙皇俄国经过同治三年(1864年)的划界议定书而夺得的中国领土,虽然已经超过了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但是他们觉得,北京条约对他们还是一个束缚。他们在消化已得的赃物的同时,利用当时新疆的形势,继续寻求机会攫取更多的领土。

这里要说一下当时新疆的形势。

有一个原在陕西的阿訇名叫妥明(又称妥得邻)的人,到了乌鲁木齐,和清朝的参将索焕章相勾结,在同治三年(1864年)利用当地回人和汉人间发生纠纷的机会,杀死提督,赶走都统,占领了乌鲁木齐。妥明又排挤了索焕章,自号为清真王,企图号令陕、甘各股回军。但他的政权没有可靠的社会基础,他的残暴的军事统治引起了回、汉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反对。他虽然占领了乌鲁木齐附近若干城市,并曾向西发展到伊犁地区,但没有能长久维持他的统治。在伊犁地区兴起了另一股势力,为首的是号称&ot;塔兰齐苏丹&ot;的阿布特拉,他在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占领了伊犁大城1,继之还占领了塔城。妥明则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以南疆的喀什噶尔为据点的阿古柏所战败和杀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