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望着远方人来人往的石桥,说道:“我妈,姑姑,祖父祖母,所有认识我爸的人,都说他的选择是错的。我想证明给他们看,我爸是对的。”
“小松,你该放松一下。人类远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你不能一个人和世界对抗。”
小松抿唇,轻轻一笑。
谁说她是一个人。
她有成州平。
这条路上,一直都是她和成州平两个人。
七月二号小松随队出发,飞往西非国家几内亚的首都科纳克里。
飞机上坐在她旁边的是个日本小哥,他走哪里都会带一张地图,飞机飞行平稳后,他拿出地图,让小松帮他压住地图的另一侧。
他从口袋里拿出马克笔,在法兰克福到几内亚之间,画下一条曲线。
几内亚在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在它和中国之间画一条线,几乎横跨了半个地球。
他们支援的地方是一个生产橡胶的村庄,这里的劳动力都去矿上工作了,村子里只有老人妇女儿童。
来这样的地方,是为了增加人生体验,就别想能舒舒服服了。
他们驻扎的村子,几乎没有基建可言,附近没基站,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简单来说,这里的生活返璞归真,回归原始。
一个月过去,小松学会了割橡胶,学会了做手抓饭,学会了带非洲口音的法语,没有跟着那几个瘦不拉几的小孩学跳非洲舞,是她最后的倔强。
每周日,志愿者会开车去上一级行政区,跟家人通话。
除了蒋含光和老周,没人知道小松来了几内亚,她只在第一周给蒋含光打电话报了个平安。
第二个月伊始,村子里来了一支援非的国内医疗队。
他们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给家里人挣钱。国内的医生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和当地人沟通有相当大的障碍,小松就用自己蹩脚的法语给他们当起了翻译。
小松意外发现了一个规律,医生多的地方,病人就多。
她在这里的第一个月,他们碰到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小毛病,情况最严重的病人,是一个爬树摔断腿的小男孩。
而援非医疗队来了以后,基地的病人越来越多,见识到的病情也越来越丰富。
病人稍稍一多,医护资源就紧缺了。
除了中国的医生,这个原始的村落,还聚集了各国的无国界医生。中国人有股劲儿,平时骂国内制度最狠的是他们,但在有老外的地方,争着为国争光的也是他们。
在这个各国文化碰撞的村庄里,中国医生几乎是这里最忙碌的。
因为小松是中国人,国内援非医生做手术都会带着她,她一下成了当地最忙的志愿者。
最常使唤小松的是一个眼科医生,他姓朱,小松叫他老朱。
老朱来这里是给儿子挣留学费用的,人非常乐观,对郭德纲的相声如数家珍。他吃饭的时候总跟小松提起自己的儿子,还给小松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