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晋军渡河消息的传来,这些混乱迅速被平息下去:刚刚退下来的军队纷纷请命,希望能参加接下来的大战,而后方补充上来的军队则加快行军速度,希望能够赶得上决战。
一大早,有新的消息传来,前去拦截的水军前锋未能突破敌军防线,在天黑之前就被击退了。
不过那些水军将士从河面上观看晋军营地,发现成功渡河的晋军人数众多,至少都有两三万人,这个消息让杨渥等人深感惊疑。
毕竟这么快的渡河速度,实在有些超出预料,所以杨渥觉得,或许是水军将士的判断有误,毕竟他们也只是从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不一定很准确。
接着又有消息说,有大批晋军骑兵在南下活动,并与吴军斥候发生冲突。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有不少传言都提到,晋军主力似乎已经离开了渡河场地,目前正在南下,不过斥候们并没有得到具体而准确的消息,一切都只能靠推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晋军一方的骑兵已经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缴,他们骁勇善战,人数又极多,完全遮蔽了战场,让吴军一方的斥候难以接近。
得到这个消息后,吴军将领们顿时吵翻了。
刚刚率领军队从杨刘退下来的吕师周当即便站起来请命道:“大王,末将以为晋军这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突击周将军。杨刘与晋军渡口距离不远,若是只敌军只以骑兵南下的话,大半天时间就能赶到。即便是带着步兵,只要行军速度快些,也能在今晚抵达。末将以为我等不宜久留,应立即出兵支援。”
在这个时期,骑兵的行军速度自然极快,一天走个八九十里都不是问题,而步军的正常行军速度大约在三十里左右,不过在极端情况下,许多军队也能做到日行六七十里。
所以在得到晋军出动的消息后,吕师周顿时便坐不住了。
他的意见很快就遭到其他将领的反驳。
朱虔佑当即道:“我军兵力虽多,但目前还没有完全集结起来。若是现在就出兵的话,最多只能出动四五万人,此时出兵,太过匆忙,不如再等一两天再说。”
李德诚同样主张先等待时机,他沉声道:“大王,臣以为所谓敌军已经出动的消息定然有误,敌军的渡河速度不可能那么快,仅仅一天时间就将三万大军全部运送过河,这等速度便是我军都未必能做到,以骑兵为主的晋军又如何能办到?”
他的意见受到许多将领的附和:“不错,若是晋军主力尚未渡过大河,那么所谓晋军已经南下的消息自然就是假的。此时晋王应该还在渡口等待大军渡河,南下的应该只是晋军的前锋骑兵。”
相比之下,老将李简此时却冷静许多,他对杨渥道:“大王,臣以为此时再争执晋军能不能在一天内将三万大军运送过河的意义不大,不管怎么说,敌军的骑兵已经南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他看向众将,沉声说道:“诸位将军,对于晋军骑兵的战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一天时间,就算不足以让三万大军渡河,但让一万骑兵渡河却是不难。诸位试想一下,若是晋军只以一万骑兵迅速南下,与杨刘的守军内外夹攻我军,我军能否抵挡得住呢?”
众将听了纷纷沉默不语,便是杨渥都开始沉吟起来。
的确,事实上晋军根本不需要将太多人渡河,只要将一万左右的骑兵渡河过来,就能对周本率领的吴军起到重大威胁了。
要知道若是运用得好,一万骑兵别说是对付周本的四万步军,便是击败黄河沿线的近二十万吴军都并非不可能。
毕竟这样的经典战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李存勖恰恰又是运用骑兵的能手,谁都不能不提防一二。
所以杨渥当即站起来问道:“李老将军的意思是,我军必须立即出发,支援周将军吗?”
“不错,末将认为必须立即率领大军出发,至于后续军队,可以命他们随后赶来支援。”
杨渥在营帐内负着双手来回踱步,闭目沉思。
其他将领则纷纷闭口不言,等待杨渥做出最后决定。
对杨渥来说,若是现在立即出兵的话,能出动的军队应该也有四五万人,这相对晋军来说也是个极大兵力优势;不过若是等待一两天的话,却能将吴军的兵力优势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