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混凝土对策
许多年后,当后人把冷战看做是庞大帝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时,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史书中只是一个脚注时,我的国家恐怕将以修建了一堵阻止自己人民外逃的墙这一事实名留史册。柏林墙不仅将一座名城一分为二,还划分出争夺人类未来的两大意识形态和军事集团。耸立的柏林场成了战后欧洲分裂,乃至冷战本身的残酷与荒诞的最强大象征。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此后,我一直在这堵墙后面生活和工作,致力于保卫和完善修建了柏林墙的这一制度。在我的眼里,这堵墙既是力量的反映,又是虚弱的表现。只有一个对自己的意识形态有坚定信心的制度才能做到把一个大都市分隔成两半,在一个国家的两个部分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也只有像我们这样虚弱和有着根本缺陷的制度才会有这样做的必要。
1989年11月9日晚上,我打开电视,听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公民可以自由到国外旅行的消息。电视屏幕上,首批东德人正在络绎不绝地穿过突然开放了的边境。我深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末日已经来临。像我们这样一个生存安危全系于国内稳定的国家经受不起这样的冲击。时钟仿佛一下子停摆了。我神情迷惘,和妻子一起看着电视上播放的东德和西德公民在柏林边界的无人区地带互相拥抱的画面。有的人只趿拉着一双拖鞋,好像在睡梦中间人这一即将决定德国乃至欧洲命运的不寻常之夜。
当然,东西德边界从来没有完全关闭过。对于因公旅行的东德人,它是敞开的。这些东德人首先需要经过审查,获得&ldo;出差干部&rdo;的资格。也就是说,他们政治上是可靠的,在西德没有直系亲属,而且接触不到任何东德的机密。70年代,随着两德关系的改善,东德放宽了出国旅行的限制,允许退休人员出国。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合乎逻辑,甚至可以说是玩世不恭的考虑:倘若退休人员滞留西德不归,东德经济上不仅不会受到什么损失,反而还可以因此少付一笔养老金。毋需赘言,我们在国外的间谍以及给他们捎信的联络员也可以持伪造证件自由进出东德。
普通老百姓对可以出国的人极为羡慕。在这个没有旅游者的国度,人民极其渴望有旅行的机会。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多数大学生去的地方都比我多。西方的评论员对共产党国家的特权阶层成员说东道西时常常把这一点置之脑后。尽管我有种种特权,却从未有幸光顾过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或是卢浮宫。所有东德人的生活经历都很狭窄,虽然我比别人见的世面多一些。由于情报工作这一行的需要,我先后去过东非,荒漠的西伯利亚,黑海海滨,瑞典的大森林以及具有亚热带气候的风和日丽的古巴。我有一套不错的公寓房子,一部汽车和一个私人司机,还可以应东欧集团内其他国家情报机构的邀请去这些国家度假。但所有这一切总是和我的工作与职务连在一起。到头来,我对外部的大千世界同样茫然无知。
虽然我们连西方普通殷实之家所享有的舒适和自由都没有,但我个人远不至于和普通东德老百姓一样忍受物质生活的匮乏。我们从苏联人那里继承了一套特权阶层享受特殊待遇的做法。这一制度始于1945年。当时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其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用的人可以多分到一些短缺的物品,我们称为定量供应。以后这种做法形成了一套制度。一个叫&ldo;平安&rdo;的商店专门提供这类商品,它的店员后来增至5000余人。通过以外贸部为首的一个关系网,我们享受着种种特殊待遇。这套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国家高级官员可以得到比本国生产的常常是质量低劣的商品更多的东西。这套分配制度等级分明。政治局成员有供应西方商品的特殊商店。他们挑剩下的东西给我们情报部门,然后再是其他部委和贸易机构。这一切实行起来十分简单。高级官员的日子为此过得很舒适。面对这些特权的诱惑,我没有力量说不。多年后,学生质问我时,我老实承认了这一点。学生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因为他们理解这些特权给人带来的难以抵制的诱惑。不用说,如果我政治上失势的话,这些特权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我享有种种特权,去过一些奇乡异国,平常过的却是一个官僚的生活,一个为我的政治主子服务的仆人。最初,我们和苏联政府机构的高级官员一样晚上工作。这是斯大林的工作时间。斯大林死后,米尔克改为白天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常常到晚上10点才下班。不过后来我觉得,他假装呆在办公室,其实人在其他地方。情报局内有些人有很大的行动自由,令我羡慕不已。他们执行特殊任务时自由自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掌握。而我每天都要跟着上司的工作时间表转。
我每天早上6点30分到7点之间起床,然后跑步,做操活动活动后背。年轻时我就有背痛的毛病。8点15分左右到办公室。一开始我有一个司机,一个秘书。后来增为两个秘书,一个私人助理。我办公室的几位工作人员关系非常密切,很少有人事变动。我的私人秘书1954年到我身边工作,当时我任外国情报局局长刚3年。他跟了我33年,直到我退休。 每天上班后我首先阅览重要文件,各科室负责人呈上的报告,有时还有间谍提供的材料。在任的最后10年里,由于文件流量太大,我改为阅读分析处为我准备的一份概要,其中包括机密材料,要闻和各新闻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