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以前,秦国的国内情况一团糟。政局混乱,动不动就换主子。几易其主之后,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国君和大臣之间互相猜疑,不相和睦,导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要是再没人出来收拾残局,恐怕秦国就完蛋了。
孝公主政以后,励精图治,国内形势渐渐稳定下来。但国外形势不容乐观。七雄并立各怀鬼胎,谁也不服谁,都想侵吞对方,雄霸天下。淮水和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就像是墙上草,谁强大就投靠谁,有时候浑水摸鱼,有时候随波逐流,也不是好对付的。尤其是小国虽小,却是大国力量角逐的战场,其战略价值十分重要。
对于秦国来说,最大的忧患莫过于晋国的再次崛起。趁秦国疲弊之时,晋国掠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除此之外,秦国还遭受其他邻国的不断蚕食。楚国和魏国都与秦国接壤,威胁着秦国的国防安全。魏国建筑长城,从郑地沿洛水河岸北上,侵占了上郡;楚国的势力侵入汉中,向南占有巴郡和黔中郡。对于这些,由于秦国内耗严重,没有实力应付,秦孝公姑且只能听之任之。孝公此时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那么的无助又那么的沮丧,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使国家富强的强烈欲望,现在他就缺这么一个人,这个人敢于撩拨秦国保守势力的神经,敢于为天下先地打破习惯力量的束缚,敢于义无反顾地掀起变法潮流。
由此可见,在秦孝公初即位的时候,秦国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内耗使秦国元气大损,恢复不易,外部环境又如此恶劣,还有一件很让秦国很没面子的事,那就是因为秦国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而被视为夷狄之国,这种文化上的歧视让秦孝公无比愤懑。生闷气的滋味让秦孝公如烧如灼,他觉得秦国是选择辉煌,还是选择耻辱,是选择崛起,还是选择衰落,都看他自己的了。巨大的使命感在孝公心头萦绕,他的心里默念着,秦国啊,要富强起来。
有一句话,叫知耻而后勇,知耻了但不知道发奋,这样的君王不过是庸主而已。秦孝公不是这样的君主。他深深痛心于自己国家的虚弱境况,决定重振秦国的威望,以恢复祖上秦穆公时的霸业。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在他统治时期赢得了无比的赞誉,也是在他统治时期,秦国人不再低头,不再认为自己由于地处偏僻而劣于中原诸国,尊严和荣耀是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宝贵的财富。
秦国人都是有一个大国梦的。孝公作为一国之主,更是时刻以复兴秦国为己任。于是,他广施恩惠,赈济孤寡,招募战士,论功行赏,渐渐使秦国发展转入正轨,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振奋的气象。
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发誓要找到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能人。他对臣下说:&ot;秦穆公是我们秦国伟大的王,我们怀念他的时代,但我们更要超越他的时代。穆公于歧州和雍州之间的弹丸之地崛起,对内讲究文德,对外不断地开拓疆土,东面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以黄河与晋国划界,西面称霸戎狄,使秦国的土地扩张了一千余里,就连周天子都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各路诸侯纷纷祝贺,穆公的霸业让后世之人感到十分的荣耀!不幸的是,经历了厉共公、躁公、简公、出子等几代混乱的时期,国家陷于内耗,无力顾及国外事故,晋国趁机侵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中原诸侯鄙视秦国,视秦国为夷狄,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先父献公即位后,安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谋划着举兵东征,收复穆公时的故地,重申穆公时的政令,我每每想到此处,心中非常苦痛。从即日起,宾客群臣中有献奇策使秦国强大者,裂土封侯。&ot;秦孝公的这席话全是肺腑之言,他深切痛心于国家的失落,对于自己使秦国再次复兴的强烈的使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发现秦国缺乏能人贤士,缺乏致使国家强大的智库支持,眼下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广招贤士,为富强秦国建言献策。秦孝公的这次讲话向外界传达了秦国求贤若渴的讯息,也吹响了秦国必将重新崛起的嘹亮的号角。
第4节:商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
裂土封侯,是非常大的诱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为了博得一个&ot;裂土封侯&ot;的荣耀,天下有本事的人恐怕要削尖了脑袋,使尽浑身解数地钻进孝公的彀中。孝公是下了血本的,为了能使秦国变强大起来,他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没有什么比国家的富强更令他心动了。
而此时的商鞅,尚且是魏国丞相公孙痤手下的一个小官。这大概算是他的蛰伏期。但他的上司公孙痤却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他看出商鞅是个潜力股,前景不可限量。但他也看出,魏国庙小,恐怕难养这条大龙。
公孙痤非常看重商鞅的才干,但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他就病倒了。病重期间,魏惠王亲自看望他,并询问,如果你不幸亡故,谁能担当相国的重任啊?公孙痤说,我的手下有个人,叫商鞅,虽然年少但有奇才,大王可以将全国的政事交给他。
魏惠王一听就愣了,商鞅?这个人是谁啊?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人啊,心中很是不以为然,但却没有反驳,大概要照顾重病的公孙痤的情绪,所以只是沉默不语。公孙痤为官几十年了,看出了魏惠王心中犹疑难决,就摒去左右的人,单独对惠王说,大王如果不重用商鞅,一定要杀了他,切不可让他流落外国。魏惠王又是一愣,公孙痤这是怎么了?昏头了?不用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杀掉他?惠王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