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那说到底还是贵族阶级的玩意。赵维桢想的是,她做个学堂,大门敞开,不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只要愿意,就可以进来旁听。
不一定非得是讲课,演讲、发布公告律令都是可以的。
甚至再进一步,赵维桢还打算雇人定期说书表演,把想要推广的政令和主张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
“广场”一词也是到汉朝才出现的,吕不韦虽没听过,但他能理解赵维桢的意图。
在政治运作与商业运作方面,天底下怕是也没有比吕不韦更能跟上赵维桢思路的人。
“明白了。”
他了然道:“还可在此处卖书、卖纸。若是谁能言之有物,记述在纸上送过来,你我也可以花重金收购。”
夫妇二人不用多言,可谓一拍即合。
——总之就是,在咸阳搞一个专用以文化传播的地方。
封建王朝不需要宣()传部,但赵维桢还是想试着搞一搞。
社会转型期总是需要从根本的观念上开始变革,她以为现在开始铺垫,总比到时候秦国一统中原,直接大刀阔斧统一文字、货币以及度量衡要容易接受的多。
“不止如此。”
因而赵维桢接着吕不韦的思绪说了下去:“写成的书册,既然造价便宜,就随着商队送往各国售卖。”
吕不韦侧了侧头:“那何必叫人写,你我自己写不好么?”
赵维桢微顿。
吕不韦缓缓吐出一口气。
“维桢。”他轻声出言:“我想请人修史。”
赵维桢:“……”
该来的总会来的。
历史上的吕不韦,就是请自己的门客们编撰各家学说,集成一套《吕氏春秋》。
如今的吕不韦不需要招揽三千门客为自己增加那丁点虚名,可现在看来,他是早早地就有了著书修史的念头。
《吕氏春秋》于后世影响深远,从历史、文学角度上都算是能拿的出手的古代文献。哪怕赵维桢心里明白,吕不韦这么想,纯粹是出于私心。
他既想借此于士人心中提高自己的声望,也想于史留名。
但赵维桢无所谓。
有私心又如何?有用就行。而且现在吕不韦提及著书,还有个历史上也许不曾有的理由:文化传播。那与其传播别人的思想,不如传播秦国的思想。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好事一桩。
但——
“我不明白。”
赵维桢想了想,决定实话实说。她出言问道:“你想提高自己在中原的名望,可又有什么用?”
吕不韦闻言,展现出几分恰到好处的惊讶之色。
这讶然来得刚好,不快不慢、不多不少,致使赵维桢甚至品出几分他在揶揄自己的意味。
“不韦不过一介商人。”吕不韦笑着感慨道:“即使他们明面上不露嘲讽之色,背地里也是忘不了这一点。维桢虽为我妻,但维桢有才能与德行,许还是体会不到。”
赵维桢:“……”
说白了,吕不韦还是想洗自己的出身。
她也不是感觉不到,在邯郸时旁人动辄说她是商人贱妇,赵维桢还没忘记呢。
“是‘他们’忘不了。”赵维桢淡淡问:“还是你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