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到黄州以后一年多的摸索,对于俘虏的管控李二喜和严大奎这些人,越来越上套路了。
最初司马枫也只是提了些根据俘虏表现,予以不同待遇,表现优秀的俘虏提拔为领队,让他们自我管理。
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改良,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套路。
首先是军队战斗完毕后,对俘虏身份进行排查,了解各自的身份背景。
除了有军事情报价值的俘虏留下摸清情况外,其余全部转交给厂矿的教化队。
而厂矿的教化队是俘虏以后真正的使用和管理单位。
他们在接收到俘虏以后,第一步就是先逐个进行沟通省察,了解每个人的背景和对蓝营的态度。
按着认同接受、一般中立和敌视把俘虏分为三等。
第二步就是以对蓝营认同度较高的人为种子,组织一半认识一半不认识的人,以30-40人为一个班进行反思和诉苦会。
这些反思诉苦大会往往是教化队的人负责引导。先挑选的种子人员上台进行反思和诉苦,然后每个人都要上台发言。
通过这个形式就让每个人对蓝营的态度进行了表面化。
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的话,即使你私下说不认,也不是那么好收回去的。
而通过这些面对面的反思和诉苦大会,教化队会观察所有人的表现,挑选对蓝营认同感比较高的人担任班组长。
同时对每个人的态度细分为高度认同、积极接受、中立摇摆、抵触、敌视五个等级。
第三步就打散原有单位,把俘虏按着三人一小组,10人一大组,30人一个班进行重新编组。
而这些班组人以后就长期绑定一起,每个人的各种表现都要影响到班组。
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会获得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工匠。
而表现差的不仅自己会受到严惩,也会拖累整个班组。
通过网格化管理,日常打分评比,月度总结表彰这些成熟的套路,这些俘虏被收拾的服服帖帖,成了各个厂矿源源不断得廉价劳动力。
******
加特林机枪在此次战役中大显神威。
为此司马枫特意要求闫朗加快生产的进度,他计划着每个连队至少要装备一挺。
迫击炮的样品闫朗已经给捣鼓了出来,试射以后基本达到了预期。
为了提高射击的精准度,司马枫还把司铁民和米其云拉到了一起,让他们开始琢磨看看怎么搞出个简单的炮兵瞄准镜来。
炮镜这东西可不简单,在雷达发明之前可是妥妥的高科技。里面涉及到几何学、弹道学、光学和精密制作一系列的问题。
在二战之前,对于炮兵来说一副好的炮镜比火炮更难得。精密光学设备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个便宜的东西。
炮兵使用炮镜可不仅是观察战场、搜索目标、侦察地形,观察射击效果和测定炸点偏差量,也用于测定炮阵地、观察所的坐标。
一副炮镜往往是由双筒潜望镜、方向测角机构、高低测角机构和三脚架组成,实际上与后来建筑工地上用的经纬仪有所类似。
只不过经纬仪可以有人举个标杆,弄卷尺测量,而炮镜在战场上可没这个机会,它只能根据一些刻度进行推算。
当然现有的水平还远做不到后世炮镜那么复杂和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