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黑色越野车驶出了库车城,向克孜尔嘎哈烽火台驶去。
花池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田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她想象着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几十个骆驼排成一条长龙,在烈日下慢慢在沙漠上行走,驼铃声“叮当叮当。”
她想起了唐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她忽然大声问坐在前排的钟导,
“钟导,请教您一个问题,我觉得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有问题,大沙漠上百里荒无人烟,哪里来的孤烟?”
钟导从副驾驶座转过脸说,“古诗里说的沙漠不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将士守卫在边关,那里周围也有很多荒漠。
不过古城之间的荒漠上每隔几公里设有烽火台,像一个小城楼,那里常年有士兵驻守。
士兵在烽火台顶上如果看到有敌军在远处出现,就会点燃狼烟传递信息。临近的烽火台会相继点燃狼烟,向总部传递军情,这就是大漠孤烟。
总部了望台的士兵看到狼烟就会报告将军,将军会马上调集士兵,并向全城居民发出警报,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花池说,“封神演义里面烽火戏诸侯就是指点燃烽火台吧!”
钟导说,“对,传说当年女妖苏妲己恃宠而骄,胡作非为,殷纣王荒淫无度,为了博得没人妲己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山的狼烟,戏弄了士兵,才导致被灭国的下场。”
夏有玉说,“真正的沙漠上荒无人烟,人迹罕至,也不会有烽火台。”
钟导说,“沙漠上马和牛都无法行走,没有水,生物都很难活。”
花池又问,“钟导,听说丝绸之路是靠骆驼穿过沙漠运送货物的,这是真的吗?”
“是的。以前你们都知道沙漠驼队,一排骆驼驮着货物在沙漠上要走很远的路。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陆地丝绸之路就是靠骆驼走出来的,长安城的丝绸和瓷器等就是由无数个骆驼队一步一步运到罗马和中亚各国的。”钟导说。
夏有玉说,“沙漠上原来没有路,是一代又一代牵驼商人吃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带着驼队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钟导说,“后来有了汽车,有了公路,有了火车和飞机,中国的千万吨货物可以很快运到世界各地。”
花池问钟导,“您说,张骞出使西域,他带着长安的货物就是走的咱们这条道吧!”
钟导说,“新疆境内有三条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我们这里属于中道。”
大家望着窗外的景色沉默了一会儿。
钟导忽然说,“我们到达烽火台了!”
大家纷纷往车窗外面看。
花池看见远处一个高高的红色土塔,她知道,这个就应该是今天拍摄的地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这里距离库车市只有十二公里,车刚开出城不久就可以远远看见它。
大家下车后先在原地驻足观看。
然后在钟导的指导下,摄像师刘军和其他工作人员在烽火台西面架好了摄像机开拍。
第一段主持词,夏有玉从烽火台下向五十米外的摄像机走来,他边走边说,
“座落在库车市却勒塔格山下的克孜尔尕哈烽燧高13。5米,它修筑于两汉时期,是古丝绸之路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烽燧遗址”
夏有玉今天穿了一件墨绿色衬衣,灰色长裤。在土黄色的烽火台前面像一棵绿色的小树。
随着夏有玉的主持词,花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古老的场景。
那时候这个烽火台刚建成不久,高耸的塔楼威风凛凛,楼下的大门清晰可见,崭新的土黄色墙壁在阳光下很亮丽。
有几个古代士兵穿着盔甲,带着金属高帽,手里拿着长矛,在烽火台前走来走去。
夏有玉站在烽火台不远处说,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烽燧就成为守护绿洲的重要军事设施。
古龟兹大地上散落着不少形态各异的烽燧,它们默默守护者龟兹城的和平与安宁。
克孜尔尕哈烽燧基底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米。由基地往上逐渐收缩成梯形,高约13。5米。
烽火台为夯土结构,下粗上细,由下向上逐渐收缩。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20厘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