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妈妈不住口的夸了又夸,郑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闺女厨艺好的名声传出去,多少也能打破些之前花婆子放的那些谣言。
郑氏和安辰也都拿了点心吃起来,也忍不住的赞了句,“怪好吃的。”
黄媒婆走时,郑氏还让罗安去铺子里又捡了些点心给她带着,黄媒婆倒是心满意足。
中秋的前两日,铺子里就推出了流沙包,这点心尤其受了娘子们和孩童们的喜爱,汉子们有那知道心疼人的,吃了饭食,也打包一份带回家。
那常来铺子里的两个书生还即兴作了首诗。
倒是引得二楼的食客都叫起了好。
铺子里都是食香,铺子外的流民却是又多了不少。南边也开始有商队过来北边贩粮。
肃宁城的粮价,每斗又涨了十文,这还是杨县令找了各个粮铺子的东家,要不这粮价还不定飞升到多少文呢。
中秋节给铺子里伙计们的节礼,罗安主要就给了白米、白面、还有猪肉,应着中秋的节令,还发了二斤月饼。
中秋佳节,热闹都在永安大街上,不到晚食就开始热闹了,罗安打算铺子就开到申时。
过了这个时辰,铺子里也没什么食客了。
索性就关了铺子,也给伙计和婶子们放个假回家过节。
伙计们和后厨的婶子嫂子们,得了罗安节礼的这个消息,节前这几日做活像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黄媒婆也铆足了劲的给罗安张罗亲事,听着郑氏的唠叨,倒是有一家引起了罗安的注意。
“说是千户长,那手下管着一千个人呐。还是骑兵的,听至儿说,这骑兵可比步兵好多了。”
那当然了,打仗的时候比别人多了四条腿,逃跑都比别的快。
“家里好几处院子,城外一百多亩的田地,三个儿子,这是个小儿子,爹娘也偏向几分。”
郑氏倒是有一点不满意,“一旬才回家一次。”
罗老三想的还要多些,“咱们这朝廷太平几十年了,就怕万一,若是有什么战事,当兵的要上战场杀敌,这和至儿他们衙门还不一样,最是危险。”
郑氏一想,也决定这家不如意,正想说,“这个就算了。”
罗安就开了口,“娘,我觉得这个挺好。”她正发愁不知道从哪得些边疆的消息,认识了这个千户,许是能打听些战事的蛛丝马迹。
郑氏不由惊喜,她可是跟闺女提过好几家了,闺女都不言不发的。闺女这回是开窍了。
“安儿,要不娘在挑几户人家?”
罗安却是坚持到,“就相看这个吧。”
郑氏和罗老三对看一眼,闺女是有主意的,就听她的相看相看。
黄媒婆动作倒是快,来回跑了两趟,就说定了。
“郑家娘子,和姜家那边说定了。就中秋节那日,左右也要去逛逛,就在永安大街上,找家茶肆酒楼的,两家略坐坐,也和礼数。”
郑氏见黄媒婆考虑的周到,两家都顾及到了,也很满意,“都听黄婶子的。”
“这月饼是铺子里做的,味道还行,黄婶子带两包给小孙子吃吧。”
“罗家娘子客气,那我就拿着了。”黄媒婆喜滋滋的走了。
这次说亲的两家都是讲究的,姜家那边也是给了她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