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毓悟是何人 > 13 第13集导读(第2页)

13 第13集导读(第2页)

那么有了信心以后,你应该要去追求你的智慧,如何正确地去抉择出一套解脱的道路出来。这个智慧有两个方法:

第一亲近明师良友,

第二读诵方等大乘。

我们学习佛法是两个因缘:第一个、依止人,第二个、依止法。这个人当然是亲近善知识。这个佛法是重视传承,就是佛祖一脉相承的传承。第二个、依止法,读诵方等大乘,这个是在佛法当中的闻思。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为什么这样讲呢?

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

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

虽然说我们学佛是依法不依人,这句话是对,但是,我们初学者我们不知道这个法是对不对,那么我们刚开始如果没有正确地简别这个人的话,我们就很难知道他所说的法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还没有正确的简别智慧之前,要依法又要依人,这两个都很重要。所以,没有明师良友,我们不能够去增上我们的身心;没有大乘的佛法,决无出世的正楷,没有一个正确的轨则,正确的模式。

临济宗有一个祖师叫黄檗禅师,他有一次去行脚,行脚的时候,他在路中遇到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个比丘希望能跟黄檗禅师一起去行脚,黄檗禅师也同意。两个人行脚到一个河边,等渡船。那个行脚比丘他有神通,他一下子就从河中就这样走过去,走过去以后,这个黄檗禅师他就慢慢地坐船过去,坐船过去以后黄檗禅师就讲一句话说:“饶汝神通变化,步步莲花,佛法还是在老僧这一边。”讲完以后,这个行脚比丘就很惭愧,就消失掉,离开了。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根本内涵还不在于神通变化,因为这个跟解脱生死还没关系的。你心中不能觉悟,你心中还是爱取的烦恼,颠颠倒倒,你神通变化,他还不是一个大乘的正楷,关键点你要明白道理。所以这里讲“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就是修行的路你一定要掌控整个解脱的因缘,为什么能够解脱,这个轨则你一定要掌握得住,还不在于你外在的这些神通变化、步步莲花,关键点不在这个地方。这个是一种智慧,这是我们修行的导师。

三、总结

人有信心而无智慧,则能增长烦恼,

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

这个“人”当然指的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我们刚开始我们知道生死的痛苦,我们能够努力地去修忏、努力地持咒念佛,那么有一念的宗教的情操信心去苦干实干,那是非常的好。但是假设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调伏我们的我执我见,心中有所得的心依止这个自我来修善,可能会越修烦恼越重。你以前没有资粮的时候,你还会谦虚,有些人越修行慢心越重、烦恼越重,贪嗔的烦恼都很重,你不能讲他一句话——“开玩笑,我是一个有资粮的人哪!”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心当中那个自我会随着他的善法的增长膨胀起来,膨胀自我。

所以佛法,如果你不掌控我空的智慧,那跟外道是一样的,越修那个自我越大,这个自我正是烦恼的根本。所以说,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加行,没有修我空的智慧,那么这个人贪、嗔、痴、慢的烦恼一定是越来越大,比没有修行之前更大,那就是这个问题,有信心但是没有智慧的调伏,增长烦恼。

反过来,只有智慧但是对三宝没有真实的信心,这样子只是把佛法当学术研究,就增长邪见。我们只是虚妄分别,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法有解脱的力量,它只是无量无边的学问当中其中的一个学说而已,这样子我们就会增长邪见,甚至于会说大乘非佛说,诽谤正法的邪见。所以说:

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

所以蕅益大师对我们的勉励:我们一个大乘的修行者,“船”就是一个真实的信心,这个“舵师”是一个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两个应该要互相地帮助来度脱生死的大海。这个是缺一不可,何况两者都缺乏呢?一个缺乏都不得了,何况是两个都缺乏呢?

这段是一个总结。在正见篇当中呢,我们刚开始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就会产生愿力,我们希望能够在三宝当中成就佛道,那么由这个信心引生一个菩提的本愿,进一步就应该要去栽培我们的智慧。我们中国佛教的传承,很重视大乘的圆顿的止观。大乘圆顿止观叫一行三昧,关键点就是这个正见是不容易栽培的。所以智者大师讲九旬谈妙,他解释《妙法莲华经》花了九十天解释这个妙法,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它的相貌不可思议,即空即假即中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后来一直在体会大乘佛法的整个度化众生的方便,它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佛法是讲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就是说你刚开始的因地、所栽培的因地是什么种性会严重地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当然,现在大乘佛法,我们北传佛教是非常衰微,有些人是退大取小修习南传佛教去了,有些人是去学习藏传佛教去了…但是我们中国历代祖师所传承的这些正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少去关心这件事情,这种圆顿的止观。

后来我想这当中有一个原因在里面,现在人都是急功好利,缺乏远见。诶,我现在修南传佛教,我马上打坐,马上就有寂静的力量出现。至于深入地去学习大乘佛法、成就圆顿种性这件事情,他不在乎。但是事实上,如果以智者大师的判教,藏通别圆四教,你今天不栽培圆顿种性,你没有这样的因地,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果报。说你用这个沙,譬如蒸沙,欲求佳馔,无有是处。你要用沙煮成饭,不可能,因为沙非饭本,你用沙去加行,只有成就一个热沙。你刚开始只是明白空性,这个时候你从这样一个智慧当中去作意,你到最后就是证得偏空涅槃,因为你的因地就是栽培这样的智慧。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很重要。

印光大师说,圆顿种性的功德是“王子坠地,尊超群臣”,说一个王子在一个王家当中出生的时候,这个王子对国家并没有什么贡献,他什么功德都没有,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毕竟是一个王的种性,他以后要继承王位,因为他功超群臣。虽然这个老宰相一生为了国家劳心劳力,但是你是宰相,你再怎么样你也不能继承王位,因为你不是王种。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明白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无上甚深微妙法,明白了道理以后,你还花很多时间去闻思,去长养圣胎。但是你以后到极乐世界,你就知道高下了,你就知道为什么阿弥陀佛看到你就直接为你说□□,你一下子证得初地乃至于八地;阿弥陀佛为他讲小乘法,他证得初果。一个初果跟一个初地那是天壤之别,而这个初果到初地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走。一个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你的思想一开始就没有正确,以后就很麻烦。

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我们一开始有了大乘的信心,建立了广大的菩提愿,由这个愿力去支持我们去研究教理、增长智慧,由这个智慧又增长我们的信心,这两个是“相须度险”,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发心篇就是从最初的一念的信心所产生的一个愿力当中进一步要去学习佛法、建立正见,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正见篇》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好,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篇,

乙三、《持戒篇》第三

前面的菩提心跟正知见,它都是一个方向上的引导,这以下是讲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的方法,我们有三篇:《持戒篇》、《止观篇》跟《净土篇》。《持戒篇》的重点在对治身口的恶业,止观跟净土这两篇主要是对治意业的烦恼,有这样的差别。我们先看第一篇,第一篇是一个对戒律的总标。

丙一、总标

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稽首大慈悲,救护末劫者。

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

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

行成果斯尅,教不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