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怀瑾拨开他的手,摇了摇头。
卫霁知道他倔,试探地问:&ldo;那王爷进屋睡会儿也行,从猎场回来,您就一直没合眼呢。&rdo;
宁怀瑾这次干脆往后挪了一步,靠在了凉亭的围柱上,他又摇了摇头,也不知道是不想进屋,还是不想说话。
卫霁见劝不动他,也实在无可奈何,只得退而求其次,唤了两个府里的小厮来,叫他们往凉亭里又加了两个炭盆。
内河下的锦鲤长时间没见有再多的食物扔下来,兴致阑珊地四散退去,一部分重新没入了水底,还有一部分犹不死心,依然在水面附近游荡着,想看看什么时候能再赶上一波加餐。
冬日里气温寒冷,锦鲤在水中也不怎么爱活动,顺着势头在水中浮浮沉沉,只偶尔才会懒洋洋地摆动一下尾巴,转个方向。
‐‐跟宁衍一样,宁怀瑾忽然想。宁衍有时候也是这样懒懒的,他不像宁宗源那样要将所有事务一应大小全揽在手里,而是时不时会躲个懒,将那些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折子丢到他和内阁头上。
宁怀瑾莫名发现,他不知不觉间居然又想到了宁衍身上,连忙掩饰似的坐直了身体,捏了捏鼻梁,试图将宁衍从自己脑子里彻底扫出去。
只是宁怀瑾头十年几乎都是围着宁衍转的,什么事儿想着他已经成了种习惯,所以哪怕他一万个不想提起宁衍,脑子却偏偏要跟他唱反调。
他从猎场回来也有几个时辰了,算算时间,宁衍那头也应该快到京城了。今日出发时恭亲王不在,还不知外头要多多少闲话。
朝堂上欺宁衍年幼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例如舒清辉之类的墙头草比比皆是,之前是他有意无意地替宁衍撑着才没叫他们太过放肆,也不知道&ldo;恭亲王和陛下不合&rdo;的传闻传出去,会不会有人为难宁衍。
宁怀瑾担忧的心情一起,却便又被愤怒和失望漫天压了过去。
到现在为止,他还是能想起来头天晚上窥到宁衍心意时那一瞬间的感觉,当时他又惊又怒,震惊和憎恶几乎要把他引以为豪的谨慎和理智尽数冲垮。
他当时心底满心满眼就只剩下了一个空茫的念头‐‐我竟把他养成这样了吗。
宁怀瑾不想用什么离经叛道,罔顾人伦,寡廉鲜耻的重话来往宁衍身上套,但抛开这些话,他脑子里竟然只剩下一片空白,盛怒之下什么也想不出来了。
他帮衬着养了宁衍十年,教他伦理纲常,却不想最后教出了个如此胆大包天,不将世俗体统看在眼里的孩子‐‐宁怀瑾不由得庆幸,还好自己不是他的亲叔叔,只单单担了个虚名,不然宁衍那话说出来,都得是天打雷劈的份。
现在几个时辰过去了,宁怀瑾再回想时,还是能回忆起当时的感觉,那情绪分明而深刻,像是被一把烙铁烙在他记忆里一样。
宁怀瑾闭了闭眼,不想在回忆了,这种事儿宁衍敢想,他却不敢,连多想一瞬都觉得对不起读过的圣贤书。
可几个时辰过去,他心里那股火烧一般的震怒暂且平息下去,宁怀瑾才咂摸出着熊熊怒火下的其他东西。
‐‐他也后怕。
具体在怕什么,宁怀瑾也说不好,对他来说,被陛下看中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当时那短短的几瞬之间,似乎也没有心思来琢磨自己的事儿。
何况这种事儿,总归是宁衍更吃亏些,堂堂帝王,要是被人知道断袖,还看上了自己叔叔,先不说朝堂是否要动荡,最少说也要闹出德行有亏的丑事来。百年后史书上一笔,宁衍这辈子的名声就得毁个彻底,饶是他这辈子做出多少功绩也没用。
宁怀瑾一想到这事儿就心烦意乱,本来已经平复下去的心绪又重新翻腾起来,气愤、失望和恨铁不成钢乱糟糟混作一团,分也分不清楚。
他正跟自己较着劲,卫霁那头已经带了下人回来。卫霁见宁怀瑾脸色不好,也不太敢往他跟前凑,叫人把炭盆一左一右地放在了台阶底下,聊胜于无。
方才卫霁出去的时候,离着老远便听见外头的宫道上有消息,是冬狩的车架回京了。
卫霁只知道宁怀瑾跟宁衍闹了别扭,却不知道到底得有多大的事儿,才值当宁怀瑾在众臣和世家子面前撂宁衍的面子,于是想了想,也没敢多提宁衍的事儿,只安安分分地站在凉亭外头,当个木头桩子。
只是外头的动静他听得见,宁怀瑾自然也听得见,他安静地靠坐在凉亭里,等着外头车马仪仗的动静彻底消失,才问道:&ldo;陛下回来了?&rdo;
&ldo;是回来了。&rdo;卫霁连忙说:&ldo;陛下径直回宫了,暂时没什么吩咐,宫里也没派人过来。&rdo;
宁怀瑾浅浅地松了口气。
还好宁衍没有一犟到底,给彼此间留了些颜面,想必是酒醒了。
宁怀瑾实在不敢想象,如果宁衍回了京还是像那晚在猎场一样破罐子破摔,他会如何。
昨夜他气上了头,只一门心思地想让宁衍赶紧把这想法抛出九霄云外,很多事都没来得及细想,可现在冷静下来,之前的许多事儿便莫名地浮现他眼前。
不光是宁衍执意不肯成亲,封舒秋雨做那劳什子女官,还有那些日益亲密的小动作,他万寿节当夜的烟火,似乎都有了解释。
至于看烟火时,他未曾听清,后来又被宁衍自己揭过的那句话,恐怕也是宁衍的心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