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正文卷第o章将战()天子荣新元元年,秋八月。
秋收在即。
按照过往惯例,在这个时间点,无论是关中还是关东,无论是中原还是边关,上至郡县官府,下至黔农户,本都该忙着准备即将到来的秋收;
以及秋收之后,接踵而来的农税、口赋收缴工作。
但今年,却明显是不同凡响的一年。
——时间才刚来到八月,边塞外便传回消息:汉家以庇护为筹码,换来的为汉家做‘前哨’的墙外游牧部落,已经消失的五音无踪!
凡汉边关,西起陇右,东至燕国右北平——整条边防国境线外百五十里的范围,别说是游牧的草原部族、牛羊牧畜了,就连往来的商队,都好似消失在了这片天地之间。
就好像汉匈交界,凭空出现了一条长数千里,宽一百五十里的无人区!
但边关百姓,无论是草原的牧民,还是汉家的农人都知道:这片无人区,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
类似这样的‘禁区’,只可能出现在战争爆前,也只有匈奴单于才有能力铸造。
于是,在秋收还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汉家整个北方,便被一阵刺鼻的战火硝烟气息所充斥。
——农人们半含着对匈奴人的愤怒,半含着对田里庄稼的爱惜,不得不成群结队走出城墙,赶在战争爆之前,抢收还没完全成熟的作物;
农人在收获,官府也难得没派人在田间盯着,甚至连农税都顾不上收,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边关的守备,以及各地的治安之上。
每逢战时,外有匈奴贼寇驰掠之祸,内,也必生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动荡。
对于汉家的边关城镇而言——仅限于城镇:在面对匈奴人的入侵时,城镇被攻破的可能性,其实还是比较小的。
真正直面匈奴人刀锋,被匈奴人所祸害的,是那些以城镇为中心,四散落于城镇周围的乡村。
而对于城镇而言,真正的威胁,从来都不是匈奴人攻城。
——匈奴人不善攻城。
不单匈奴人——在热武器问世之前,草原游牧民族,根本就甩不掉,也不曾甩掉过‘不善攻城’的标签。
在战时,真正让边关城镇担忧的,是城镇内部。
若是运气好些,只是生出几个打家劫舍,妄图浑水摸鱼的贼寇,那倒还好说;
就怕城中生出了奸贼,和城外的匈奴人里应外合,轻则蛊惑人心,制造混乱,重则骗开城门,引匈奴人入城。
所以,除了位于最前线、很可能直面匈奴人的城镇之外,边关绝大多数城镇,都将所有的人力,投入在了治安维护之上。
只是边防压力,从来都不会凭空消失。
当一条数千里长的边防国境线,只有寥寥几座城池面临军事威胁时,那就必定意味着这几座城池,肩负起了这整条国境线的边防压力。
就好比马邑。
战国时期的赵长城,西起上郡,东至燕-代之交,大体呈一个碗状,或者说是‘捧’状。
整条赵长城,将楼烦县以北,东、西各有山川阻隔的一大片平原‘捧起’;
而整条赵长城——这个碗状隔离线唯一一处缺口,便位于碗底。
缺口以南,或者说是缺口以内,是楼烦县充当‘门卫’的角色;
马邑则孤悬于这个缺口以北,或者说是缺口以外三十里,把守着整个代国,乃至上代、燕赵地区的北方门户。
大战在即,作为汉家在整条赵长城防线上,所布置的唯一一处战略重心,马邑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好在马邑以北百七十里,汉家还有一处前哨预警站:武州塞;
武州塞,墙厚二丈,高一丈六尺,长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