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老秦人的态度了,假如镇戍西北疆的王翦、麃公、羌廆和镇戍东北疆的王贲坚决反对或者设置障碍,那事情就比较麻烦。
然而,当前政局的发展,尤其是氏在关键时刻的妥协,让老秦人不得不果断决策。
王翦、麃公和羌廆三位老将联名上奏,支持始皇帝和中枢做出的建设新北军的设想,同时他们考虑到北伐的重要恳请始皇帝起用更多的年轻将领,以保证秦军的强悍武力。东北疆的镇戍军统率王贲也在奏章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
帝国统一后的兵制改革顺利展开,其核心就是军权集中于中央。
始皇帝如愿以偿。盛夏之际,始皇帝下令进行兵制改革,建设大秦主力常备军队新北军。
按照新兵制,大秦武官职设一个上将军,设一个太尉,设一个护军中尉,设一个大监军,位同三公,参与中枢决策。设中尉卿、卫尉卿、左右前后中五位将军,设将军若干,位同上卿。设山东、两淮、江南、江东和岭南五个地方镇戍统率,主掌区域郡国军事,位同上卿。
上将军、左右前后中五将军,将军是统兵官长,征伐时领统兵权,拥有战场指挥权。中尉卿和卫尉卿则是中央卫戍军官长。
始皇帝下令,撤消北部疆域四大镇戍机构,王翦武、麃公奉旨回京。
大秦太傅、武烈王公子宝鼎兼领大秦上将军,为秦军最高统率。
武安公公子腾出任大秦太尉。
武成公王翦出任大秦护军中尉。
郑公武出任大秦大监军。
广武侯麃公、通武侯王贲、安平侯司马尚、临洮侯羌廆、北平侯辛胜为大秦左右前后中五将军。麃公为中将军,在京领蓝田大营,戍卫京畿。余者在外统军。
=
始皇帝下令,北军设常备兵力三十万,北疆诸边郡、封国等地方镇戍兵力十万,均接受北军最高统率部指挥。
北军最高统率部大行辕设置于离石要塞。
北军最高统率由大秦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兼领。
北军设左右副率,右率为尊,通武侯王贲为右副率,安平侯司马尚为左副率。
北军设监军,由代王公子将闾出任。
因为北部疆域太过辽阔,北军在陇西狄道、代北平城和燕南蓟城设北军东西北三大行辕。陇西狄道的西行辕官长由临洮侯羌廆出任,代北的北行辕官长由安平侯司马尚兼领,燕南蓟城的东行辕官长由北平侯辛胜出任。
北军下设十军,由十个将军统率。
十将军分别为李信恬、司马断、章邯、白公差、曝布、屠睢子睿、熊庸、任嚣,各自在外统军。
=
这一系列的武官任命,震动咸阳。
谁能想到,咸阳政局的发展如此惊心动魄,如此扑朔mí离,从加建封国到武烈王回京,从武烈王“壮士断腕”到各方势力争夺地方控制权,突然之间又转到了兵制改革和建设北军上。等到军队人事完成调整之后,咸阳的文武百官们才大概看清了这一轮政治博弈的走向,那就是以军权集中来换取分封,以强大武力来保证分封后的中土的统一。
这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直接推动军权集中和咸阳政局发展的就是武烈王公子宝鼎。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始皇帝的最终目的竟然是集中军权于中央,而更没有想到的是武烈王竟然把军权还给了中央,始皇帝竟然奇迹般地成功了。
武烈王兼领大秦的上将军,大秦的上将军又兼领北军统率,由此不难看出,武烈王的主要职责是太傅,是辅佐始皇帝主掌朝政,而不是常驻北疆直接统率军队。换句话说,始皇帝只要牢牢控制住了武烈王,便就控制住了北军,控制住了大秦武力。
武烈侯终于回京了。
武烈侯回京了,把北疆武力的控制权全部jiā给了中央,那王翦武、麃公、羌廆、王贲这些统军大将们还敢继续对抗中央?当然也是仿效武烈王,纷纷回京。
始皇帝和本土老秦人的关系就此得到了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