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医药,究竟是什么东西最为盛行呢?
答案无疑便是中成药!没错,就是现在饱受诟病的中成药。
在宋代,药铺的经营模式别具一格。
每当有患者感觉身体不适,前往药铺寻求帮助时,坐诊大夫稍微看看,就写下某某几剂。
然后药铺伙计通常会迅速地递给他一包早已配制好、抓取完毕的成品中药剂。
那叫一个便捷高效,成为了当时医疗领域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跌打损伤,亦或是其他各类病症,都能在药铺里找到对应的中成药来缓解病痛。
比如说你头疼发热拉肚子,来,给你一包藿香正气散,回去喝吧。
小娘子你说你最近想外出的丈夫了,吃饭不好,胸胁胀闷?嘿嘿嘿,小娘子进屋一叙……跟你一包逍遥散回去喝喝。
这位好汉你撒尿疼呀,来,这包八正散,回去喝了小便就不疼了。
~~~
觉得熟悉吧?这些方子都是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朝廷编这个方书,有一部分用途就是卖药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是大宋时期由官方经营的药厂所留存下来的成药药方集萃。
其中所收录的药物方剂,绝大部分皆为丸剂与散剂,且其药效显着,广受赞誉。
然而,后来却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某位朱姓医家竟私下里对这部局方指指点点,甚至加以抨击。
一时间,各种传闻纷至沓来,有小道消息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售卖药品的商家抢走了开具药方的医生们的生意,从而引发了不满和指责不过呢,这些都只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罢了,大家听听也就当个乐子,权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咳咳,官方当然不是这样说的,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当时的医生只会照着《局方》开处方,加减都不会了;还有就是《局方》用药多用芳香化湿药,与朱某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相背离。
直到后来有个叫张景岳的,然后又抨击朱某人只顾滋阴,不知补阳,这回旋镖算是插上了。
话说回来,宋朝当时在药品销售方面,确实是以丸剂和散剂为主流,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丸散用药节省,用量偏低,正因如此,导致用药剂量方面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代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据老唐推测,或许是由于长期以来成药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对于药材的用量逐渐失去了精准的把握,从而造成了如今这般局面。
而他的这个推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可靠的一种解释。
gai开放才几年?看看以前的视频还有文字记载,多少人觉得好像是上辈子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