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就像那不停歇的沙漏;岁月如梭,好比那呼呼跑的马车。春去秋来,过去的是非功过都成了过眼云烟,不过是一个修炼者在偷偷成长罢了。
清末民初,宣统三年退位,各军阀都割据一方。各个帮派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地主们都能分到一杯羹。至于老百姓,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提到这个地主,就不得不说刘家村。
1948年,也就是民国37年。
在常凯申做大总统的时期,货币逐渐贬值。
这些都是后来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仔细研究的事,我们言归正传,当时的刘家村,村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地主家的粮仓满满当当,而普通百姓家中却是空空如也。许多村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田间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因为沉重的赋税让农民们失去了劳作的动力。孩子们也无法上学,早早地就跟着大人为生计奔波。
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拯救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于是,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商讨着如何对抗这黑暗的现实。
刘福田是地主,他儿子自然也是地主,他孙子则是地主世家。
前面二位都不必说,只要看过老资料或者小说、电影、电视剧的都知道,土地改革的时候被枪毙了。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都遣散了,除了这个世家自己的妈留下,其他的要么枪毙;要么遣散。
世家的名字叫刘世家,他能活下来是因为他当时还是孩子,他妈能活下来就是是为了照顾他。从宽敞的新乡镇上四合院离开,搬到了新乡镇的小刘村祖宅,从此就住在这破茅草屋里。
“世家啊!以后我们就住在这里了!”
“妈!没事,您别哭。后面如果有机会,我们还能回到镇里。”
世家当时说这话的时候,铿锵有力的。
他妈妈赶紧捂住他的嘴,然后语重心长的说:“小混蛋你的,我们现在活下来就万幸,要不是你把他们亏了心……当然我们也享过福了。你看那大总统犯错了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能跑多远跑多远。先别说那话,这语录拿去背,后面有人来检查。”
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语录》。革命不易,都是解放军们拿命换来的,每个人都要心存感激,心里要有党和人民,绝对不可以妄自菲薄。像那种不可一世、妄自尊大者,必须得彻底除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吗?妈!”
“是的。”
世家的妈妈有点文化,转眼间就是1950年。
这一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人,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需要有明白人来领导才行。于是一场标题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听说你上过学?”
“没有上过几年,不是……其实没上过学。”
“可是每次《毛主席语录》就你们家先背完,我们家每天拉破嗓子都背不下来,说是有十几个字背不下来,其实是斗大字不识一筐。”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主席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文化。人人都识字,人人有书读!”
“那我们以后就得叫你许先生了!”
“可别,哪敢叫什么先生!我就是以前读过点书而已,勉强认识几个字而已!”
“……”
村里的人都很开心,能够认识这样一位才女。世家紧紧地攥着那本《毛主席语录》,目光坚定而又复杂。他仿佛在那些红色的字句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过去是多么的无知与狂妄。
茅草屋的夜晚格外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世家和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着他们的对话。
“妈,那以后咱们该咋办?”世家的声音带着一丝迷茫。
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孩子,咱们本本分分地过日子,跟着党的政策走,总会好起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世家和母亲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他们在田间劳作,与村民们交流,渐渐融入了这个曾经陌生的村庄。
世家在艰苦的生活中不断成长,他开始明白,过去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他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的改变。
而母亲则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他,看着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终于,在党的关怀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刘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世家和母亲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安宁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