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度增加,歼轰-7的雷达警告系统检测到了新的信号。
“这不像是搜水2000的特征。”武器控制官一边说,一边操作面板分析信号。
干扰吊舱能够识别雷达信号,并与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尽管数据库还在初步建设中,但恰好包含了一些关键型号的信息。
“数据显示……是ANAPG-66。”武器控制官报告。
“而且,我们的被动雷达显示,在运8后面大约80公里处有两个紧密编队的目标。”
飞行员心中一惊,脱口而出:“F-16?”
ANAPG-66雷达最常用于F-16AB战斗机。但在东海区域,这种机型并不常见。
飞行员迅速修正了自己的猜测:“不对,应该是空自的F-4EJ。”
“真是狭路相逢啊。”飞行员感叹道,意识到今天的演习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在这一刹那,飞机座舱内的两名飞行员终于理清了刚才混乱的局面。
他们驾驶的运8j侦察机不像歼轰电7那样配备有能够识别雷达信号类型的先进告警系统;
因此误将F4EJ战斗机发出的APG-66J雷达X波段信号视为假想敌的拦截机。
由于运8j的搜水2000雷达安装在机头,当它背对目标时就失去了探测能力。
再加上F4EJ距离超过250公里,超出了517H舰载雷达的探测范围,而两架轰6D轰炸机又缺乏空中侦测装备,这一切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他方向,却忽视了正在接近的F4EJ。
这片空域位于公海之上,远离陆地,使得海岸线上的固定雷达无法提供实时监控。
结果,在歼轰电7被对方雷达旁瓣扫描到之前,所有的侦测设备都没有发现这两架前来“串门”的F4EJ。
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一幕,恰恰反映了当时华夏海军航空兵在没有预警机和区域防空力量支持下的现实困境。
依赖地面雷达和基地飞机的局限性,使得远洋作战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幸运的是,随着歼轰电7爬升至8000米高空,通讯重新建立,两位飞行员迅速向远在东莱的指挥中心汇报了情况。
尽管事件发生在公海上空,F4EJ直接冲向运8j的行为仍被视为挑衅行为。
然而,在国际水域,实力往往决定了话语权。
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此前与岛国航空自卫队的F4EJ有过交手经验,从纯性能角度来说并不逊色。
但当前携带的电子战吊舱和副油箱等额外装备影响了飞行性能;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架独一无二的原型机,承担着试飞任务,所以基地指挥官下令避免近距离冲突。
“是否可以派遣几架战斗机进行支援?”一名参谋军官提出建议。
但是4团参谋长罗汇川清楚,他们的战斗机航程有限,即便起飞也坚持不了多久就得返航。
于是他考虑联系空军,请求派遣两架歼8战斗机前往支援。
喜欢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请大家收藏:()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