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她笑问道。
崔恒轻轻放下书,叹了一句:“夫人可真是有颗七窍玲珑心。”
说罢,他便匆匆朝姜蓉告别,往前衙赶去。
这段时间,崔恒因为前衙的事经常苦恼,姜蓉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以她当了那么多年底层百姓的经验来看,庆州城里,这水,不比汴京浅。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纠纷,而作为定纷止争的官衙,这样冷清绝对不正常。
无论这背后的原因是何,总归是百姓已经不再信任官衙。当今之计,最重要的自然是树立衙门在百姓心中的公信。
以庆州现在的年景,那五文一次的进城费用,怕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想来许多苦主连进城报官的钱都出不起。
姜蓉只能偶尔提提自己的想法,具体如何行事,就得崔恒自己去考量了。
毕竟她现在气血亏损,便是想帮忙也是有心无力。
也幸好翠竹和小兰两人还算应手,平日跟着她在厨房里混,现在给她熬的补品,也算是有模有样了。
要不然天天喝白粥,她真怕自己要被吸成人干。
崔恒回到前衙,他找了一张纸,迅速在纸上提笔写字,梳理起脉络来。
他夫人这一提醒,着实让他豁然开朗。
养胎的日子并不轻松,姜蓉虽然没什么事做,但她比之前更不舒服。
于是,除了努力多吃饭外,她也给自己制定了新的每日计划。
每日睡到辰时起床,她会绕着院子慢慢溜达几圈,等用完早膳后,她再开始看书。
中午用完膳后再小憩一会,醒来,看一炷香时间的话本,打发一下时间。若是肚子饿了,她就再用些果子或者甜汤。不饿,就练练琴,或者给孩子做做衣裳鞋袜。
如此这般,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满,她才觉得自己充实了起来。不再像前几日那样,每晚躺在床上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做了什么。
她不是没想过在庆州再开几个铺子,可是这边百姓多以面食为主,说不准人家自己家中的花样就比她汴京的面馆要多。
在汴京,多的是人不愿意开火做饭,这才选择花个几十文在外面吃个方便。
而庆州就大不相同,这里明显没有汴京那样多的外来人口,也没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钱买时间,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省钱。
再则,崔恒刚到此地,许多情况还不明了,她若贸然行动,一旦对他公务有碍,可就得不偿失了。
连面馆都难开,更别提这糕点铺子了,姜蓉摇摇头。她只知道这里是大片干燥又寒冷的黄土地,连这里有何特产都还没摸清,还是先安心养胎吧。
等崔恒回家,脸上带着隐隐的雀跃。
姜蓉就知,他心中应有了破局之法。
晚膳时,崔恒见着姜蓉仍旧只吃清淡的蔬菜,对于肉类则是敬而远之,他心中的高兴也淡化了几分,他犹疑半晌,试探问道:“我不在家时,你要好生照顾自己,饿了就多食几餐。要不,咱们再找找有没有青州的厨娘吧?”
“夫君,咱们初来乍到,你先以公务为重,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那再等等,我已派人去汴京请我的奶嬷嬷过来,有她照顾你,我心中才安心。”
让姜蓉没想到的是,次日,外面就传来了消息,说知县大人为博夫人开心,广邀天下名厨应聘,若做菜符合夫人胃口的,聘至后厨,月银十贯。
在这个知县月例才十五贯的小城,十贯无疑是高薪了。
一时间,城内百姓奔走相告,有些厨艺的人都开始报名要来试菜了。
而这样丰厚的报酬,也引得附